顯示包含「佛經与佛學」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佛經与佛學」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8月25日星期一

在花香與梵唄中,聆聽慈濟的心聲


為慶祝明年慈濟六十週年,慈濟華府分會在2025年的吉祥月活動中進行了形式上的創新。我很榮幸受邀參加此次盛會,特以此文記錄,作為紀念。

活動於2025年8月24日舉行,此次慈濟活動新增了幾項讓會眾能動態參與的環節,具體內容如下:

除了睽違五年再次舉行的「繞佛繞法」儀式,今年還特別增設了「勇健梵唄」。在圓緣之後,會眾額外參與了花道與抄經兩項人文體驗活動。


繞佛繞法儀式

會眾站立,心志合一,緩步前行,繞行一圈又一圈,歷時15分鐘。口中齊聲誦念源自《無量義經》的十六字經文:「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這十六個字,正是慈濟60年來所走過的道路,體現了其堅定不移的道心。

【勇健梵唄】德行品第一段 (YouTube link)

【勇健梵唄】德行品第四段 (YouTube link)

勇健梵唄

「勇健梵唄」是慈濟基金會推廣的一項活動,它結合了佛教的梵唄(一種佛教唱誦音樂)與名為勇健操的運動。

這項活動的宗旨是希望參與者能透過梵唄莊嚴的旋律,搭配簡單的肢體動作,達到身心靈的健康與和諧。

簡單來說,「勇健梵唄」就是將佛教音樂與體操結合,不僅能運動身體,還能沉澱心靈。

簡潔而環保的花道之美




花香與墨香:花道班與抄經班的靜謐對話


花道老師親授插花藝術,學員勤奮精進


人文體驗:花道及抄經

慈濟花道講究五種心,分別是:

  • 感恩心: 感恩花木帶給我們的美好,感恩天地萬物所給予的一切,以謙卑的心態欣賞自然。
  • 尊重心: 尊重每一朵花、每一片葉子,認識到它們都有獨特的生命與美,不輕易剪裁或浪費。
  • 愛心: 以愛心呵護花草,將花木視為生命,用最溫柔的方式對待,使其呈現最美的姿態。
  • 合心: 學習人與花、花與花之間的和諧共存,展現群體之美,也象徵人與人之間應當互助合作。
  • 歡喜心: 在插花的過程中,感受內心的寧靜與喜悅,並將這份歡喜傳遞給觀賞者。

這五種心不僅是插花的技巧,更是慈濟花道的核心精神,強調在插花藝術中修養心性,將人文精神融入美學之中。


慈濟的吉祥月由來

慈濟將華人傳統習俗中的「鬼月」(農曆七月),重新定義為「吉祥月、歡喜月、感恩月」

這個理念旨在破除迷信、提倡正信,鼓勵人們將對七月的恐懼,轉化為正向的感恩與祝福。慈濟提倡以素食取代葷食祭拜,並鼓勵用「心香」祈禱,藉此推廣環保與減少殺業。同時,農曆七月也是佛教的「孝親月」,慈濟希望人們在此期間感念父母與眾生之恩。

總結來說,慈濟透過改變觀念,將傳統的迷信轉化為實踐感恩、孝道與環保的契機。


慈濟精神:成佛妙法十六字

證嚴法師曾說,慈濟六十年的道路,便是依循《無量義經》中的十六字箴言:「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而行。

這十六字可分為兩部分來理解:

  1.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 描述的是一種心境。當我們的心如一池清水般「靜寂清澄」,便能生出智慧。心境安定後,便能發出「志玄虛漠」的大願,意即將愛心奉獻給所有眾生,心胸寬廣無邊。
  2. 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描述的則是一種毅力。發願容易,但恆心難持。這八個字提醒我們,一旦立下志願,就必須堅守不移,不論經歷多少考驗都不動搖。

證嚴法師認為,只要能做到這十六個字,成佛便不是難事。

2022年7月2日星期六

茶之禪



茶不過兩種姿態,浮、沉。

飲茶人不過兩種姿勢,拿起、放下。

人生如茶,沉時坦然,浮時淡然,拿得起也需要放得下。


茶律:

人一走,茶就涼,是自然規律;人沒走,茶就涼,是世態炎涼;人走了,茶不涼,是人生境界。

一杯茶,佛門看到的是禪,道家看到的是氣,儒家看到的是禮,商家看到的是利。


茶說:

我就是一杯水,給予的只是你的想像,心即茶,茶即心!

杯空香氣來,心空福祿至。

再香的茶,不能隔夜,隔夜則壞;再美的回憶,不要經年,經年必累。

時時清洗茶杯,杯有清氣,入茗必香;每天清空心事,心有餘閒,幸福自來。

捨不得清洗昨夜的香茗,必然喝壞今天的腸胃;放不下既往的人事,難免有損當下的幸福。

Video 1.日本國寶茶室:如庵 (YouTube link)

2020年6月2日星期二

難度無缘之人


人們流著淚問佛:「您既神通又慈悲,為何還有人受苦? 」

佛的眼眶泛紅:「孩子!我雖有最大的神通力,但依然有四件事情是做不到的。」

第一,因果不可改:自因自果,别人是代替不了的。

第二,智慧不可賜:任何人要開智慧,是離不開自身的磨練。

第三,妙法不可說:宇宙真相用語言講不明白,只能靠你自己實證。

第四,無缘不能度:無缘之人,他們是聽不進我的話的。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難度無缘之人。

Video 1.  《阿彌陀佛祈禱文》(YouTube link)


原來
“修行千劫,只求一悟”。
"修智慧,不修制約!"❇️

🔆叩拜:
不是彎下身體,
而是放下傲慢。

*🔆念佛:
不是聲音數目,
而是清凉心地。 

🔆合掌:
不是併攏雙手,
而是恭敬萬有。 

🔆禪定:
不是長坐不起,
而是心外無物。 

🔆歡喜:
不是顏面和樂,
而是心境舒展。

🔆清修:
不是摒棄欲望,
而是心地無私。

🔆布施:
不是毫無保留,
而是愛心分享。

🔆學佛:
不是學習知識,
而是踐行智慧。

🔆成道:
不是看見佛祖,
而是終於看懂自己。

2019年3月17日星期日

聖嚴法師 108 自在語

Video 1.  聖嚴法師108自在語 (YouTube link)

  1.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2. 知恩報恩為先,利人便是利己。
  3. 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
  4.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5. 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
  6. 佈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
  7. 心量要大,自我要小。
  8. 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9. 識人識已識進退,時時身心平安;知福惜福多培福,處處廣結善緣。
  10. 提得起放得下,年年吉祥如意;用智慧種福田,日日都是好日。
  11. 身心常放鬆,逢人面帶笑;放鬆能使我們身心健康,帶笑容易增進彼此友誼。
  12. 話到口邊想一想,講話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說,而是要惜言慎語。
  13. 在生活中,不妨養成:「能有,很好;沒有,也沒關係」的想法,便能轉苦為樂,便會比較自在了。
  14.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
  15. 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該要。
  16. 四感:感恩、感謝、感化、感動。
  17. 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18.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
  19. 能要、該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
  20. 感恩能使我們成長,報恩能助我們成就。
  21. 感謝給我們機會,順境、逆境,皆是恩人。
  22. 遇到好事,要隨喜、讚嘆、鼓勵,並且虛心學習。
  23. 少批評、多讚美,是避免造口業的好方法。
  24. 平常心就是最自在、最愉快的心。
  25. 踏實地走一步路,勝過說一百句空洞的漂亮語。
  26. .知道自己的缺點愈多,成長的速度愈快,對自己的信心也就愈堅定。
  27. 多聽多看少說話,快手快腳慢用錢。
  28. 唯有體驗了艱苦的境遇,才會有精進奮發的心。
  29. 踏踏實實做人,心胸要廣大;穩穩當當做事,著眼宜深遠。享受工作
  30. 忙而不亂,累而不疲。
  31. 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32. 「忙」沒關係,不「煩」就好。
  33. 工作要趕不要急,身心要鬆不要緊。
  34. 應該忙中有序的趕工作,不要緊張兮兮的搶時間。
  35. 不要以富貴貧賤論成敗得失,只要能盡心盡力來自利利人。
  36. 任勞者必堪任怨,任事者必遭批評。怨言之下有慈忍,批評之中藏金玉。
  37. 隨遇而安,隨緣奉獻。
  38. 成功的三部曲是:隨順因緣、把握因緣、創造因緣。
  39. 見有機緣宜把握,沒有機緣要營造,機緣未熟不強求。
  40. 人生的起起落落,都是成長的經驗。
  41. 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關懷人。
  42. 以智慧時時修正偏差,以慈悲處處給人方便。
  43. 慈悲心愈重,智慧愈高,煩惱也就愈少。
  44. 面對許多的情況,只管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對待人,而不擔心自己的
  45. 利害得失,就不會有煩惱了。
  46. 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聖賢。
  47. 大鴨游出大路,小鴨游出小路,不游就沒有路。
  48.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
  49. 「精進」不等於拼命,而是努力不懈。
  50. 船過水無痕,鳥飛不留影,成敗得失都不會引起心情的波動,那就是自在解脫的大智慧。
  51. 給人方便等於給自己方便。
  52. 甘願吃明虧,是仁者;受辱吃暗虧,是愚蠢。
  53. 壓力通常來自對身外事物過於在意,同時也過於在意他人的評斷。
  54. 用感恩的心、用報恩的心,來做服務的工作,便不會感到倦怠與疲累。
  55. 生命的意義是為了服務,生活的價值是為了奉獻。
  56. 人生的目標,是來受報、還願、發願的。
  57. 人的價值,不在壽命的長短,而在貢獻的大小。
  58. 過去已成虛幻,未來尚是夢想,把握現在最重要。
  59. 不用牽掛過去,不必擔心未來,踏實於現在,就與過去和未來同在。
  60. 智慧,不是知識、不是經驗、不是思辯,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態度。
  61. 積極人生,謙虛滿分;自我愈大,不安愈多。
  62. 上等人安心於道,中等人安心於事,下等人安心於名利物欲。
  63. 你是有那些身分的人,就應該做那些身分的事。
  64. 在安定和諧中、把握精彩的今天,走出新鮮的明天。
  65. 擔心,是多餘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動力。
  66. 財富如流水,布施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布施的愈多,財富則愈大。
  67. 面對生活,要有「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
  68. 只要還有一口呼吸在,就有無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財富。
  69. 救苦救難的是菩薩,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
  70. 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則:活得快樂、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
  71. 超越死亡三原則:不要尋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
  72. 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而是一件莊嚴的佛事。
  73. 每一個孩子,都是幫助父母成長的小菩薩。
  74. 對青少年,要關心不要擔心,要誘導不要控制,用商量不用權威。
  75. 愛你的孩子,與其擔心,不如祝福吧。
  76. 夫妻是倫理的關係,不是「論理」的關係。
  77. 現在所得的,是過去所造的,未來所得的,是現在所做的。
  78. 眼光,是你的智慧;運氣,是你的福德。
  79. 喜愛的就想佔有,討厭的就會排斥,患得患失,煩惱就來了。
  80. 經常少欲知足的人,才是無虞匱乏的富人。
  81. 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身體的病痛不一定是苦。
  82. 明知心不平安是苦事,就趕快以持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來安心吧。
  83. 現在擁有的,就是最好的。擁有再多也無法滿足,就等於是窮人。
  84. 不要用壓抑來控制情緒,最好用觀想、用佛號、用祈禱,來化解情緒。幸福人間
  85. 好話大家說,好事大家做,好運大家轉。
  86. 大家說好話,大家做好事,大家轉好運。
  87. 每人每天多說一句好語,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會成為一個大大的好。
  88. 急須要做, 正要人做的事,我來吧。
  89. 我和人和,心和口和,歡歡喜喜有幸福。
  90. 內和外和,因和緣和,平平安安真自在。
  91. 自求心安就有平安,關懷他人就有幸福。
  92. 人品等於財富,奉獻等於積蓄。
  93. 奉獻即是修行,安心即是成就。
  94. 擁有的多,不一定讓人滿足;擁有的少,不一定讓人貧乏。
  95. 能不亂丟垃圾,隨時清撿垃圾,都是做的功德。
  96. 好人不寂寞, 善人最快樂,時時處處助人利己,時時處處你最幸福。
  97. 若希望人際關係相處得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多接納人,多包容人。
  98. 只要自己的心態改變,環境也會跟著改變,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99.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需要溝通,溝通不成則妥協,妥協不成時,你就原諒和容忍他吧。
  100. 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諒解大的。
  101. 以全心全力關懷家庭,用整體生命投入事業。
  102. 戒貪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布施、多奉獻、多與人分享。
  103. 包容別人時,雙方的問題就解決了。
  104. 學佛的人,有兩大任務:莊嚴國土,成熟眾生。
  105. 要做無底的垃圾桶,要學無塵的反射鏡。
  106. 煩惱消歸自心就有智慧,利益分享他人便是慈悲。
  107. 用慚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108. 淨化人心,少欲知足,淨化社會,關懷他人。

2018年6月18日星期一

中國著名兩大佛經《金剛經》、《心經》

在台北,有一座與眾不同的現代寺院——農禪寺水月道場。相較傳統寺院,這裡沒有飛檐斗拱,沒有繁複的色彩,佛堂甚至不點香火。更神奇的是,建築師姚仁喜還把中國著名兩大佛經《金剛經》、《心經》鏤空刻在寺院外牆,讓佛法以最自然的方式,親近每個人。

Video 1.  農禪寺水月道場 (YouTube link)

金剛經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所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此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遶,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Video 2.  《金剛經》講記【全集】(YouTube link)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諸相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心經



2016年3月2日星期三

2015年6月2日星期二

從迷到悟有多遠,一念之間。

How far from birth to death, is in the length of our breath 
How far from confusion to consonance, when comes a sudden chance 
How far from love to hate, you can’t anticipate 
How far from then or now, when laughter spreads somehow 
How far from you and me, forgiveness only 
How far from heart to heart, the sky to the earth.

Video 1.  從古到今有多遠?(YouTube link)

(歌詞)
從生到死有多遠,呼吸之間。 
從迷到悟有多遠,一念之間。 
從愛到恨有多遠,無常之間。
從古到今有多遠,笑談之間。 
從你到我有多遠,善解之間。 
從心到心有多遠,天地之間。 
當歡場變成荒台, 
當新歡笑著舊愛, 
當記憶飄落塵埃, 
當一切是不可得的空白, 
人生是多麼無常的醒來, 
人生是無常的醒來。 
一醒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