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20, 2025

《如何好好告別生命》與臨終照護

18天斷食善終自然死!死前千萬別叫救護車?ft. 畢柳鶯 醫師 EP.61 (YouTube link)

這段對話邀請了衛福部台中醫院復健科資深教學醫師畢醫師,分享其基於190個病例經驗撰寫的書籍《如何好好告別生命》,探討臨終照護的核心觀念。以下為主要內容摘要:
  • 識別臨終徵兆:臨終患者常出現食慾下降、嗜睡、活動力減退及生理變化(如呼吸變淺、脈搏微弱或「死亡喘鳴」)。家屬常誤以為需積極醫療介入,如送院或強迫進食,實際上這可能延長痛苦而非生命。
  • 避免不必要住院:畢醫師建議避免將末期或高齡重症患者送往急診,因急診常進行全面檢查與治療,可能與患者需求不符。應尋求居家醫療團隊,提供以舒適為主的照護,避免延長患者痛苦的措施,如點滴。
  • 臨終清醒與靈性體驗:患者可能出現「臨終清醒」(死亡前突然清醒或充滿能量)或表達異象,如夢見出殯或與逝者對話。這些常被誤認為譫妄,但應尊重其意義,反映患者對死亡的感知。
  • 斷食善終:畢醫師提倡「斷食善終」,即尊重患者自然減少或停止進食飲水的過程。強迫餵食或使用鼻胃管、點滴可能造成不適,延長死亡過程。此方法在台灣《病人自主權利法》與《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下具法律支持。
  • 家屬角色與情感告別:家屬應透過感恩、道歉、表達愛與告別促進情感閉合。在家中創造舒適環境,如將患者安置於客廳,有助於尊嚴告別。靈性照護,如播放舒緩音樂,可緩解不安。
  • 法律與倫理考量:有意識患者需自主決定斷食,建議錄影記錄以避免法律糾紛。無意識患者的決定可依其生前意願或家屬共識,符合法律規範,確保以患者最佳利益為依歸。
  • 畢醫師個人經歷:畢醫師分享其母罹患小腦萎縮症,選擇不插管,逐漸減少飲食三週,家人舉辦生前告別式,肯定其人生價值,使她在家安詳離世。
  • 文化與醫療變遷:過去自然死亡多在家完成,但現代醫療與健保普及使70-80%患者在醫院去世,常伴隨長時間痛苦。畢醫師呼籲回歸以居家舒適為主的照護,實現「善終」
對話強調尊重患者自然死亡過程,避免無效醫療,促進有意義的告別,挑戰家屬與醫療人員以舒適與尊嚴優先,而非一味延長生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