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30, 2025

中國高血壓主要風險因素:綜合性分析

#1 Best Way to Lower Blood Pressure Naturally and Fast (YouTube link)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一文中,系統地概述了導致中國高血壓的多重因素,包括遺傳背景、人口結構、生活方式、環境影響及醫學相關因素。文中引用具體數據與研究,說明這些風險因子的累積與嚴重程度,與血壓升高及高血壓盛行率的上升密切相關。


高血壓主要風險因素


以下是關於高血壓主要風險因素的詳細摘要:

高鈉低鉀飲食:

  • 影響:高鈉低鉀攝取是導致高血壓的重要因素。
  • 數據:鈉攝取量與血壓呈正相關;24小時尿鈉排泄量每增加1克,收縮壓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就會升高2.11 mmHg,舒張壓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就會升高0.78 mmHg。
  • 鈉敏感性:約三分之一的華人成年人對鈉敏感。
  • 鉀的影響:INTERSALT 研究強調,鉀攝取是影響不同族群血壓的關鍵因素。 24 小時尿液鈉鉀比 (sodium-to-potassium ratio) 每增加一個單位,收縮壓/舒張壓就會升高 0.46/0.24 毫米汞柱。
  • 飲食趨勢:2015 年至 2017 年,中國人均每日烹飪鹽攝取量為 9.3 克,只有 23.3% 的人口達到了每日少於 5 克的建議攝取量

過重與肥胖:

  • 關聯:過重和肥胖與高血壓盛行率密切相關。
  • 風險增加:體質指數 (BMI) 每增加 5 公斤/平方米,高血壓風險就會增加 49%。
  • 體重變化的影響:對於基線超重或肥胖的中老年人,體重每變化 10%,收縮壓就會升高 4.94 毫米汞柱,舒張壓就會升高 2.50 毫米汞柱。
  • 盛行率:腹型肥胖影響華人29.1%的人口,且有顯著的地區差異。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顯示,中國成年人平均體質指數(BMI)從1991年的21.5公斤/米²上升至2018年的24.5公斤/米²。

老化:

  • 影響:年齡是高血壓的主要危險因素,盛行率隨年齡增加。
  • 數據:中國第五次高血壓調查顯示,≥65歲成年人高血壓盛行率超過55%,主要表現為收縮壓升高、舒張壓降低。
  • 健康益處:控制老年人血壓減少主要心血管事件,保護認知功能,並可能預防阿茲海默症
  • 人口背景:截至2019年,中國≥65歲人口約1.76億,預計2050年將佔總人口的30%,成為全球老年人口最多、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

吸菸:

  • 風險:吸菸是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和中風)的獨立危險因素,吸菸強度和持續時間越長,風險就越大。
  • 二手菸:接觸二手菸也會增加心血管風險。
  • 死亡率:根據《2020年中國吸菸健康危害報告》,每年有超過100萬人死於菸草,預計到2030年將上升到200萬人。

過量飲酒:

  • 影響:長期和偶爾大量飲酒都會顯著影響健康,並增加高血壓風險。
  • 數據:一項針對12,497名成年人進行的為期5年的追蹤研究發現,與不飲酒者相比,男性飲酒者患高血壓的風險高1.24倍,女性飲酒者高1.41倍
  • 頻率:高血壓風險隨著飲酒頻率的增加而增加;與不飲酒者相比,每週飲酒≤2次的男性風險高1.51倍,每週飲酒>2次的男性風險高2.13倍。
  • 飲酒量:2015年至2017年,男性平均每日酒精攝取量為30.0克,女性為12.3克,超過一半的成年男性每日飲酒量超過15克。

社會心理因素:

  • 壓力與心理健康:快速的社會經濟變化和競爭激烈的生活方式增加了心理壓力,從而增加了高血壓風險
  • 盛行率:高血壓患者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可能性是非高血壓患者的2.69倍。
  • 焦慮:一項納入59篇研究(4,012,775名受試者)的統合分析發現,焦慮症患者罹患高血壓的風險分別高1.37倍(橫斷面研究)和1.40倍(前瞻性研究)。
  • 中國特定數據:中國研究表明,壓力與高血壓有顯著相關。

空氣污染:

  • 全球威脅:世界衛生組織將空氣污染列為最大的環境健康風險。
  • 研究:橫斷面研究(2011-2012 年)涵蓋中國 28 個省份,以及中國健康與老年縱向研究表明,空氣污染增加高血壓風險
  • 室內污染:家庭固體燃料的使用和吸煙相關的室內空氣污染與高血壓風險增加顯著相關。

癌症治療:

  • 心血管影響:心血管疾病是癌症倖存者的第二大死因,癌症患者和倖存者的高血壓盛行率更高
  • 化療:化療,尤其是酪胺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是高血壓的獨立危險因子,與標準化療相比,其風險增加3.78倍
  • 標靶治療:超過一半接受抗VEGF標靶治療(anti-VEGF targeted therapies)的患者會罹患高血壓。

高海拔:

  • 人口:超過2.9億中國人居住在海拔500公尺以上地區,約1250萬人居住在海拔2500公尺以上地區。
  • 環境因素:高海拔地區的低氣壓、缺氧、寒冷、晝夜溫差大都會影響血壓。
  • 急性暴露:短期高海拔暴露會導致血壓升高。
  • 慢性暴露:長期居住在海拔750公尺以上地區的居民,隨著海拔升高,平均血壓逐漸升高。在青海省,海拔2000公尺以上地區的高血壓盛行率為36.3%,而海拔1000公尺以下地區的高血壓盛行率為19.6%。在西藏,海拔超過3000公尺的地區,每升高100公尺,高血壓盛行率就會增加2%。

其他危險因子:

  • 家族史:高血壓家族史會增加罹病風險。
  • 缺乏運動:缺乏運動會導致高血壓。
  • 教育程度低:教育程度低的人高血壓風險較高。
  • 都市化:快速的都市化和糟糕的城市設計(例如,分散、缺乏健康食品、人口密度高、步行不便以及綠地不足)會增加高血壓風險。

老年人常見症狀的真相:衰老抑或疾病?

以下文章是針對一篇網傳文章的重點内容,加以再評估及分析:

許多通常被認為是老年疾病的症狀實際上是老化的正常現象,而非需要醫療干預的疾病。文章強調以自然的方式應對這些變化,並警告不要過度用藥或誤解健康指標。

衰老抑或疾病?

很多老人的 “ 病 ” 都不是病,只是正常的衰老。

1、“ 記性差 ” 不是阿爾茨海默病,是大腦在變老,不是病。如果你只是忘了鑰匙放哪,但還能自己找回來,那就不是癡呆。

  • 阿茲海默症協會指出,65 歲以上的人中有 10% 至 20% 患有 MCI,這是失智症的潛在前兆,因此,雖然網傳文章所述,對於輕度病例屬實,但該文可能會過度簡化某些嚴重情況。

2、“ 走路慢、腿腳不利索 ” 不是癱,是肌肉在退化,解決方法不是吃藥,是動。

  • 肌少症(與年齡相關的肌肉質量和力量的損失)已得到充分證實,影響著10-20%的老年人,導致其行動遲緩和敏捷性下降。運動,尤其是阻力訓練和有氧運動,是最有效的介入措施,《柳葉刀·健康長壽》等期刊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
  • 然而,如果能讓大眾進一步認識到行動不便也可能源自於關節炎或神經病變等疾病,那麼這一說法或許會更有益處,這些疾病可能需要醫學評估才能與正常老化區分開來。

3、“ 睡不著 ” 不是失眠症,是大腦在調整節律。但這不是病,是“睡眠結構”變了。別亂吃安眠藥。長期靠安眠等藥物入睡,會增加跌倒、認知障礙等風險。老年人最好的 “ 安眠藥 ”,是白天多曬太陽、保持規律作息。

  • 《睡眠醫學評論》的研究指出,老化會改變睡眠結構,減少深度(慢波)睡眠,增加夜間覺醒次數。
  • 陽光照射和規律的睡眠時間有助於調節晝夜節律,研究也顯示晨光療法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睡眠品質。
  • 然而,我們也不能對「失眠症候群」的全盤否定,忽略了慢性失眠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等需要醫療干預的情況。

4、“ 滿身疼 ” 不是風濕,是神經老化的正常反應。

  • 中樞敏化,即神經系統放大疼痛訊號,是慢性疼痛疾病(包括老年人)中公認的現象,有如《疼痛》雜誌的研究所述。這與年齡相關的神經傳導速度變化會增強疼痛感知有關。
  • 建議的干預措施——運動、物理治療(按摩)和熱療(泡腳、 睡前熱敷)——是基於實證醫學的慢性疼痛管理方法。研究表明,老年人透過身體活動可減輕20-30%的疼痛。
  • 然而,骨關節炎、纖維肌痛或神經病變等疾病也可能導致廣泛的疼痛,需要特定的治療。

5、“ 體檢異常 ” 不是生病,是指標標準沒隨著年齡更新。

  • 世界衛生組織以及《柳葉刀》等刊登的研究建議,老年人的生物標記應設定年齡校正參考範圍。例如,一些研究表明,70歲以上人群中膽固醇水平較高與死亡風險較低有關,這可能是由於膽固醇在荷爾蒙和細胞膜合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建議老年人將血壓控制在更高的目標值,以避免低血壓或跌倒等過度治療風險。該指南建議老年高血压患者:
    • 65~79岁老年人推荐降压目标<140/90mmHg,如能耐受,可降至<130/80mmHg
    • 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降压目标<150/90mmHg,如能耐受,可降至<140/90mmHg
  • 在某些情況下,高血壓或高脂血症等疾病仍然可能需要治療,這取決於心血管病史等個別風險因素。

「為你好,多做個檢查吧!」70歲後,這句話可能正在害了你!資深醫師:停止5種檢查,做對5項才真正保命!(YouTube link)

正確認識衰老:驅散不必要的恐懼


以下是長者及其家人應當了解的:

  1. 請記住,並非所有不適都是疾病
  2. 老年人最怕受驚嚇。不要被體檢報告嚇倒,也不要被廣告誤導
  3. 子女最該做的事,不是帶父母跑醫院,而是陪伴他們散步、曬太陽、吃飯、聊天

衰老不是敵人;對衰老的錯誤認知才是。

網傳文章傳遞了寶貴的信息,它挑戰了衰老的醫療化,並提倡切實可行、有實證支持的生活方式干預措施。其強調減少不必要的恐懼和優先考量陪伴的做法值得稱讚,也符合當前的老年學研究方向。然而,其過度簡化和缺乏細緻考量可能會導致誤解,從而可能阻礙必要的醫療照護。

Thursday, June 19, 2025

探索出雲蕎麥麵:傳統烹飪

出雲必吃!疊三層的「割子三代蕎麥麵」(YouTube link)

出雲蕎麥 / Izumo soba 是日本出雲地區的代表性美食,與岩手縣的“碗子蕎麥 / Wanko soba”和長野縣的“戶隱蕎麥/ Togakushi soba”並稱為日本三大蕎麥。據說在江戶時代初期,鬆平直政從信州松本藩(Matsumoto)遷至松江藩(Matsue)時,帶去蕎麥廚師,使蕎麥傳入出雲地區。出雲蕎麥麵是日本出雲地區的特色美食,帶來令人愉悅的正宗蕎麥麵體驗。

出雲蕎麥是日本出雲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美食,與岩手縣的「碗子蕎麥」以及長野縣的「戶隱蕎麥」並列為日本三大蕎麥。據傳,在江戶時代初期,松平直政由信州松本藩轉封至松江藩時,隨行帶去了蕎麥職人,因而將蕎麥文化引入出雲地區。出雲蕎麥麵以其獨特風味,為當地帶來一場正宗且令人回味無窮的蕎麥饗宴。

經典蕎麥麵:兩種風味體驗


蕎麥麵以其獨特的堅果風味和有嚼勁的口感深受喜愛,主要有兩種經典的享用方式,各有風味:

冷蕎麥麵 (Zaru Soba / ざるそば) : 這種吃法將冰鎮過的蕎麥麵優雅地擺放在竹蓆(zaru)上。享用時,將麵條夾起,蘸入用高湯、醬油和味醂調製而成的日式醬油(tsuyu)。這樣能充分品味蕎麥麵本身的細膩風味和紮實口感。麵吃完後,別忘了將煮麵的**蕎麥水(sobayu)**倒入碗中,和著剩下的醬汁一起喝掉,這是一道暖心又美味的收尾湯品。

熱蕎麥麵(Kake Soba / 掛け蕎麦):對於喜歡溫暖舒適菜餚的人來說,掛蕎麥麵是將麵條浸泡在熱騰騰、美味可口的湯底中。這種湯底通常也以日式高湯為基底,清淡卻不失風味,與蕎麥麵相得益彰,不會蓋過蕎麥麵的濃香。掛蕎麥麵在寒冷的季節或作為豐盛的餐點尤其受歡迎。

出雲蕎麥麵

100% 蕎麥

出雲蕎麥麵(Izumo Soba)的獨特之處在於採用「挽きぐるみ」(Hikigurumi)研磨法,將帶殼的蕎麥直接磨成蕎麥粉,無需分選。此「100% 蕎麥」指的是使用完整帶殼蕎麥進行研磨,而非指麵條完全不含其他麵粉。實際上,出雲蕎麥麵使用約20%的麵粉作為黏合劑,以確保麵條的質地與成型。這種做法保留了蕎麥的濃郁香氣與高營養價值,帶來獨特的泥土芬芳與略帶嚼勁的口感,展現對傳統出雲蕎麥麵工藝的堅持與正宗風味的追求。

獨特的上菜方式與豐富配料

談到獨特的蕎麥麵上菜方式,不得不提出雲蕎麥麵的特色——「割子蕎麥麵」(Warigo Soba)。這種麵食盛裝在精美的漆器多層碗中,每層碗裡都只有少量麵條和配料。食客可以從最上面的碗開始享用,並依照個人喜好添加佐料。這不僅僅是一頓飯,更是一次結合了美食與美學的獨特體驗。

除了這種獨特的疊碗呈現方式,蕎麥麵還能搭配多種經典配料,讓風味更上一層樓。例如,山藥泥(tororo)能為麵條帶來獨特、略帶黏滑的順口感,同時增添一抹清新的泥土氣息。而天婦羅,無論是酥脆的炸海鮮還是蔬菜,都能在口感和風味上與蕎麥麵形成令人愉悅的對比,為整道菜增添豐富的層次感。其他常見的配料還包括了切成薄片的蔥花、海苔,以及能帶來微辣香氣的七味粉(一種七種香料的混合物)。

辨識高風險與低污染蔬果,守護您的健康

飲食不當,藥物無效。
飲食正確,無需藥物。
古老的阿育吠陀諺語
When diet is wrong, medicine is of no use.  
When diet is correct, medicine is of no need.
~Ancient Ayurvedic Proverb~


環境工作小組(EWG)農產品農藥指南》分類表

最乾淨(Cleanest)中間(Middle)最髒(Dirtiest)
鳳梨花椰菜馬鈴薯
甜玉米(新鮮/冷凍)哈密瓜藍莓
酪梨地瓜黑莓
木瓜荷蘭豆蘋果
洋蔥茄子梨子
冷凍甜豌豆葡萄柚油桃
蘆筍柳橙櫻桃
高麗菜覆盆子水蜜桃
西瓜夏季南瓜葡萄
花椰菜(白)圓茄羽衣甘藍、芥菜、芥藍
香蕉李子草莓
芒果冬南瓜菠菜
紅蘿蔔萵苣
蘑菇芹菜
奇異果黃瓜
橘子
四季豆
彩椒與辣椒


環境工作小組發布的《2025年農產品農藥購物指南》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重點介紹了非有機水果和蔬菜中的農藥殘留。約75%的非有機農產品含有農藥殘留,其中95%的「骯髒十二」(12種污染最嚴重的農產品,包括黑莓和馬鈴薯)受到影響。 「清潔十五種」列出了農藥殘留量最低的農產品,例如酪梨和甜玉米,其中近60%的農產品未檢測到殘留。

EWG 建議在「骯髒十二」農產品中選擇有機農產品以減少接觸,但清洗所有農產品有助於降低殘留量。殺菌劑,例如氟菌靈 fludioxonil 和嘧黴胺 pyrimethanil,在「骯髒十二」農產品中很常見,可能會擾亂激素水平。儘管存在擔憂,但該指南仍然鼓勵多吃水果和蔬菜,因為健康益處大於風險。


農藥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早在2013年,我在一個關於健康的部落格中發表了一篇文章,探討農藥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以下是利用人工智慧(AI)對該內容的分析,並與普遍接受的科學觀點進行比較。


博文要點

  • 農藥的毒性源於設計:該文章正確地指出,農藥是故意釋放到環境中以殺死其他生物體的,因此它們本身就具有毒性。
  • 接觸途徑:吸入、口服和皮膚接觸是人類接觸農藥的主要途徑。
  • 急性影響:鼻腔、喉嚨和皮膚刺激、頭痛、頭暈、噁心和腹瀉等短期症狀。
  • 慢性影響:文中強調了長期健康問題,包括癌症、神經損傷、生殖問題(出生缺陷、不孕症)和內分泌失調。
  • 兒童的脆弱性:該文強調,兒童因自身發展和更高的接觸可能性(例如,更接近地面、手到嘴的行為)而更容易受到影響。
  • 環境影響:該文涉及更廣泛的環境問題,例如對有益昆蟲(例如,傳粉昆蟲、土壤微生物)的危害、水源污染以及食物鏈中的生物累積。
  • 農藥的「雞尾酒效應」:多種化學物質同時存在時,它們相互作用,產生的影響可能遠超單一化學物質的總和,甚至引發全新的危害。這是一個在科學界和公共衛生領域都日益受到關注和深入研究的課題。

整體評價

AI 認為這篇文章對農藥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危害進行了總體準確且翔實的概述。它正確地指出了主要問題,並與關於農藥毒性的更廣泛的科學共識相一致。雖然它缺乏同儕審查論文那樣詳細的科學嚴謹性,但它作為一篇面向一般讀者的教育文章,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如需最新、最深入的信息,建議查閱最新的科學評論、政府衛生機構(如美國環保署EPA、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以及信譽良好的環境衛生組織(如環境工作組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農藥行動網絡Pesticide Action Network)。

Monday, June 9, 2025

「北歐養老模式」與「台灣長照政策」的對比

老年生活,自立或外傭照護?


網路上流傳著一篇由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劉毓秀所撰寫的文章,文中探討了一個令人深思且有些感傷的議題:當我們步入老年,究竟應該追求獨立自主,還是接受外籍看護的照料?

這篇文章深入剖析了老年生活的自主性與尊嚴,並提出了一個嶄新的概念——「新孝道」。劉教授強調,這種新孝道的核心精神在於協助父母維持自理能力,盡可能縮短臥病在床的時間。她透過比較北歐模式,挑戰了傳統的孝道觀念。以下,我們將從幾個面向來分析這篇文章所闡述的觀點。

戶外饗宴誘人:黑燴飯與桑格利亞酒的完美結合

核心觀點:新孝道與自立

新孝道的定義:文章引用日本作家岸見一郎的觀點,提出「最好的孝順,就是不孝」,強調子女應避免過度干預父母的生活,而是鼓勵他們保持自立。劉毓秀教授以自身經歷為例,認為傳統孝道(例如請外傭全天候照顧)可能削弱老人的自理能力,導致身體與心智加速退化。

北歐模式的啟發:北歐(特別是瑞典與芬蘭)老人平均臥病時間極短(芬蘭7天,瑞典2週),遠低於台灣的7.3年。這得益於北歐重視老人的體能訓練與自立生活,而非僅依賴長照系統。劉毓秀將此模式應用於父母,強調「自立、自理、尊嚴」

對比台灣現況:台灣的長照制度側重於照顧老病者,卻忽略預防性措施。文章提到成功國宅的景象——輪椅上的老人與外傭,凸顯了台灣老人失去自主性的普遍現象。

評論:新孝道的觀念挑戰了華人社會根深蒂固的「孝順」文化,提出了一種更現代化、尊重個人尊嚴的照顧方式。

劉毓秀的實踐:具體措施與成效


劉毓秀以父母為例,實踐了北歐模式的養老理念。然而,這需要子女與父母雙方的共識與配合,並非所有家庭都能實踐尤其在經濟或健康條件受限的情況下。

具體措施:
  • 住宅改變:將父母從無電梯的老公寓搬到有電梯的大樓,減少跌倒風險。
  • 鼓勵自理:父母自行處理日常事務(如買菜、煮飯、看病),子女僅在必要時提供支持(如假日聚餐或初診陪同)。
  • 有限外援:不請全職外傭,而是聘請鐘點居家員,每週4小時協助清潔或搬重物,費用低廉(每月4400元)。
  • 尊重意願:即使父親買泡麵等不健康食品,家人也尊重其選擇,體現對老人自主權的尊重。
成效:
  • 劉父93歲去世,臥病僅數週,遠低於台灣平均值。
  • 父親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甚至在病榻中拒喝人參茶,展現對生命的掌控與尊嚴。
  • 劉毓秀因此對「老化」不再恐懼,認為這是一種智慧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