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9, 2025

「北歐養老模式」與「台灣長照政策」的對比

老年生活,自立或外傭照護?


網路上流傳著一篇由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劉毓秀所撰寫的文章,文中探討了一個令人深思且有些感傷的議題:當我們步入老年,究竟應該追求獨立自主,還是接受外籍看護的照料?

這篇文章深入剖析了老年生活的自主性與尊嚴,並提出了一個嶄新的概念——「新孝道」。劉教授強調,這種新孝道的核心精神在於協助父母維持自理能力,盡可能縮短臥病在床的時間。她透過比較北歐模式,挑戰了傳統的孝道觀念。以下,我們將從幾個面向來分析這篇文章所闡述的觀點。

戶外饗宴誘人:黑燴飯與桑格利亞酒的完美結合

核心觀點:新孝道與自立

新孝道的定義:文章引用日本作家岸見一郎的觀點,提出「最好的孝順,就是不孝」,強調子女應避免過度干預父母的生活,而是鼓勵他們保持自立。劉毓秀教授以自身經歷為例,認為傳統孝道(例如請外傭全天候照顧)可能削弱老人的自理能力,導致身體與心智加速退化。

北歐模式的啟發:北歐(特別是瑞典與芬蘭)老人平均臥病時間極短(芬蘭7天,瑞典2週),遠低於台灣的7.3年。這得益於北歐重視老人的體能訓練與自立生活,而非僅依賴長照系統。劉毓秀將此模式應用於父母,強調「自立、自理、尊嚴」

對比台灣現況:台灣的長照制度側重於照顧老病者,卻忽略預防性措施。文章提到成功國宅的景象——輪椅上的老人與外傭,凸顯了台灣老人失去自主性的普遍現象。

評論:新孝道的觀念挑戰了華人社會根深蒂固的「孝順」文化,提出了一種更現代化、尊重個人尊嚴的照顧方式。

劉毓秀的實踐:具體措施與成效


劉毓秀以父母為例,實踐了北歐模式的養老理念。然而,這需要子女與父母雙方的共識與配合,並非所有家庭都能實踐尤其在經濟或健康條件受限的情況下。

具體措施:
  • 住宅改變:將父母從無電梯的老公寓搬到有電梯的大樓,減少跌倒風險。
  • 鼓勵自理:父母自行處理日常事務(如買菜、煮飯、看病),子女僅在必要時提供支持(如假日聚餐或初診陪同)。
  • 有限外援:不請全職外傭,而是聘請鐘點居家員,每週4小時協助清潔或搬重物,費用低廉(每月4400元)。
  • 尊重意願:即使父親買泡麵等不健康食品,家人也尊重其選擇,體現對老人自主權的尊重。
成效:
  • 劉父93歲去世,臥病僅數週,遠低於台灣平均值。
  • 父親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甚至在病榻中拒喝人參茶,展現對生命的掌控與尊嚴。
  • 劉毓秀因此對「老化」不再恐懼,認為這是一種智慧的過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