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20, 2025

70歲以上長者旅遊的隱藏風險

5 Hidden Dangers of Traveling After 70 That Every Senior Must Know Before Their Next Trip (YouTube link)


以上視頻探討70歲以上長者旅遊的五大風險,強調這些風險可能影響健康、安全與財務,並提供實用建議,幫助長者安心享受旅遊。

以下為主要內容摘要:
  • 健康危機與醫療問題: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對壓力、氣候變化和體力活動的反應變弱,輕微健康問題可能迅速惡化。 
    • 風險:長時間久坐(如飛機或巴士)可能引發深靜脈血栓(DVT),若血栓移至肺部,可能導致致命的肺栓塞。高海拔或乾燥的機艙空氣可能加重心肺疾病。國外醫療資源有限,語言障礙和設備不足增加風險,且多數國內保險不涵蓋海外醫療,突發疾病可能導致數萬美元帳單。
    • 案例:74歲的James在加勒比海遊輪旅行中突發心臟病,緊急直升機轉運延誤,醫療費用超過2萬美元。
    • 防範:出發前全面體檢,攜帶足量藥物及醫療紀錄;飛行中每小時活動以防血栓;研究目的地醫療資源,購買涵蓋醫療緊急狀況與撤離的旅遊保險。
  • 感染與污染物暴露: 長者免疫系統減弱,易受細菌、病毒感染,輕微疾病可能導致嚴重後果。 
    • 風險:飛機內空氣循環不佳,增加呼吸道感染風險;公共場所的表面(如飛機托盤桌、扶手)可能帶菌;不潔食物或水可能導致食物中毒或胃腸炎,長者消化系統更脆弱。
    • 案例:76歲的Linda在泰國食用不潔沙拉和冰塊飲料,感染細菌性胃腸炎,住院4天錯過行程。
    • 防範:在人群密集處戴口罩,勤洗手並使用消毒液;飲用瓶裝水,避免生食或未煮熟食物;攜帶止瀉藥、益生菌和電解質包。
  • 旅遊疲勞與恢復挑戰: 長者恢復疲勞的能力下降,長途飛行、時差和緊湊行程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混亂或疾病。 
    • 風險:不熟悉的住宿環境、噪音和時差擾亂睡眠;長時間行走或站立(如博物館、歷史景點)引發疼痛或跌倒風險。
    • 案例:75歲的Richard在歐洲多城旅行中因過度疲勞感冒,影響行程,回家後需一個月恢復。
    • 防範:安排較慢的行程,增加休息日;選擇安靜舒適的住宿;避免早出晚歸的交通安排;保持水分與營養,穿舒適鞋,適時小睡。
  • 跌倒與受傷風險:  年齡增長導致平衡與肌肉力量下降,跌倒可能造成骨折或長期行動不便。  
    • 風險:旅遊地的不平坦人行道、鵝卵石路、缺乏電梯或扶手的景點增加跌倒風險;疲勞進一步削弱協調能力;國外醫療救助可能延遲。
    • 案例:78歲的Linda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因路況不佳跌倒,髖部骨折,需緊急手術,影響行動能力。
    • 防範:選擇無障礙設施的旅遊地;穿防滑鞋,使用助行器;避免疲勞與夜間行走;購買涵蓋受傷的旅遊保險。
  • 財務風險與保險缺口: 醫療緊急、行程取消、行李遺失或旅遊詐騙可能導致重大經濟損失,長者因健康不確定性和易受騙更具風險。  
    • 風險:多數健康保險(如美國Medicare)不涵蓋海外醫療,住院或醫療撤離費用高達數萬至數十萬美元;行程取消可能損失數千美元;詐騙如假酒店預訂、信用卡詐欺或過高計程車費常針對長者。
    • 案例:76歲的George預訂假酒店,損失預付款並需支付高價臨時住宿。
    • 防範:購買涵蓋醫療、取消與行李遺失的旅遊保險;確認健康保險範圍;透過可靠平台(如Booking.com)預訂;使用具詐騙保護的信用卡;謹慎對待優惠與陌生人提供的免費服務。

結論


70歲後旅遊能帶來難忘回憶,但健康、感染、疲勞、跌倒與財務風險需特別注意。透過事前體檢、購買全面保險、規劃輕鬆行程、保持警覺與選擇無障礙地點,長者可安心探索世界。視頻鼓勵觀眾分享旅遊經驗,強調智慧旅遊的重要性,讓旅程成為享受而非負擔。

《如何好好告別生命》與臨終照護

18天斷食善終自然死!死前千萬別叫救護車?ft. 畢柳鶯 醫師 EP.61 (YouTube link)

這段對話邀請了衛福部台中醫院復健科資深教學醫師畢醫師,分享其基於190個病例經驗撰寫的書籍《如何好好告別生命》,探討臨終照護的核心觀念。以下為主要內容摘要:
  • 識別臨終徵兆:臨終患者常出現食慾下降、嗜睡、活動力減退及生理變化(如呼吸變淺、脈搏微弱或「死亡喘鳴」)。家屬常誤以為需積極醫療介入,如送院或強迫進食,實際上這可能延長痛苦而非生命。
  • 避免不必要住院:畢醫師建議避免將末期或高齡重症患者送往急診,因急診常進行全面檢查與治療,可能與患者需求不符。應尋求居家醫療團隊,提供以舒適為主的照護,避免延長患者痛苦的措施,如點滴。
  • 臨終清醒與靈性體驗:患者可能出現「臨終清醒」(死亡前突然清醒或充滿能量)或表達異象,如夢見出殯或與逝者對話。這些常被誤認為譫妄,但應尊重其意義,反映患者對死亡的感知。
  • 斷食善終:畢醫師提倡「斷食善終」,即尊重患者自然減少或停止進食飲水的過程。強迫餵食或使用鼻胃管、點滴可能造成不適,延長死亡過程。此方法在台灣《病人自主權利法》與《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下具法律支持。
  • 家屬角色與情感告別:家屬應透過感恩、道歉、表達愛與告別促進情感閉合。在家中創造舒適環境,如將患者安置於客廳,有助於尊嚴告別。靈性照護,如播放舒緩音樂,可緩解不安。
  • 法律與倫理考量:有意識患者需自主決定斷食,建議錄影記錄以避免法律糾紛。無意識患者的決定可依其生前意願或家屬共識,符合法律規範,確保以患者最佳利益為依歸。
  • 畢醫師個人經歷:畢醫師分享其母罹患小腦萎縮症,選擇不插管,逐漸減少飲食三週,家人舉辦生前告別式,肯定其人生價值,使她在家安詳離世。
  • 文化與醫療變遷:過去自然死亡多在家完成,但現代醫療與健保普及使70-80%患者在醫院去世,常伴隨長時間痛苦。畢醫師呼籲回歸以居家舒適為主的照護,實現「善終」
對話強調尊重患者自然死亡過程,避免無效醫療,促進有意義的告別,挑戰家屬與醫療人員以舒適與尊嚴優先,而非一味延長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