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3, 2020

張幼儀的一生

如此佳人,誰堪匹配? 


1954年一位失婚32年、客居香港54歲婦人寫信給兒子:“母擬出嫁,兒意如何?”兒子回信飛快來到,令人動容:“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劬勞之恩,昊天罔極。今幸粗有樹立,且能自瞻。諸孫長成,全出母訓。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這位婦人遂嫁與蘇姓醫生,兩人相守20年恩愛美滿,直至1974年蘇醫生去世,她便飛去美國與兒孫同住。此婦人就是名滿天下詩人徐志摩前妻張幼儀,回信的則是兒子徐積鍇。
       
無意中看到張幼儀與兒子如此對答不禁淚下。張幼儀不愧是張幼儀,除是中國第一位女銀行家,還是一位教導有方的好母親。張幼儀一生不曾對,被徐志摩遺棄口出怨言。七十多歲還令兒子在美國圖書館一篇篇複印查找徐志摩舊作,委託身在台灣的梁實秋編撰《徐志摩全集》。就如當年她為再婚後的徐志摩做衣裳。她和徐曾有七年婚姻,後來為了林徽因於1922年3月被迫離婚。

此前徐志摩從在倫敦租住的小屋不辭而別,遺下身懷六甲的張幼儀叫天天不應。她想過死!但《孝經》一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救了她。而後她向遠在德國的哥哥求助,於臨產前一個月來到柏林。生完孩子就見到失蹤多時的徐志摩,他來的唯一目的是逼她簽字離婚。此後張幼儀還經歷失去幼子之痛,但她還是在哥哥鼓勵下完成學業。

1927年張幼儀回國,先後在東南大學當德語教師、創辦雲裳服裝公司、擔任女子銀行董事、負責二哥創立的國家社會黨會計事務等等。此外還要侍奉前夫徐志摩雙親,撫養長子成人。許多人將她當成一無所長的棄婦,其實不然。除了事業有成,出身大家的她,氣質風度亦令人過目不忘。梁實秋等名人就曾稱贊她“極有風度”,大才子羅隆基曾對她一見傾心。追求她的人不少,但她恪守與徐志摩離婚時的約定:不做徐的妻子,仍做徐家媳婦!她拒絕所有的橄欖枝。

徐志摩1926年與陸小曼結婚後,同在上海的張幼儀反而成為徐的朋友。那時徐志摩為了供養陸小曼奢靡的生活,每天要幹三四份工作,賺一千大洋依然入不敷出。有次徐志摩去張幼儀處看父母(徐的父母與陸小曼無法相處,來上海便住張幼儀處),張幼儀見他精神委糜,連褲子有個破洞都渾然不覺,便為他定做兩套高級衣裝。徐拿到後感慨萬千。
  
但穿有破洞的褲子,對徐志摩來說似乎成了一種宿命。1931年11月7日在他與陸小曼結婚五週年後的一天,他勸陸小曼不要再吸鴉片、不要和紈絝子弟翁瑞午混在一起等等,被陸小曼怒擲煙槍打掉眼鏡。徐傷感地離家動身去北京,在江浙朋友處盤桓兩日後,搭乘一架免費的郵政飛機赴北京終於失事。
  
陸小曼事後回憶,徐志摩負氣離開家時,她看到他褲子上有個洞,她想招呼他停下,但因在氣頭上終於沒有。徐的友人事後回憶,徐在朋友家補那個洞,留下許多傷懷話語,然後登機遠逝。那個褲子上的破洞,如此定格在陸小曼記憶里。從此她謝絕繁華,努力做人做事,終在年老時成為上海畫院的專業畫家,並致力於編撰徐志摩的各類文章且有所成。

張幼儀待陸小曼不薄。張在徐逝後不久每月給陸寄生活費,一直持續到1950年她自己移居香港。這就是張幼儀,一個心中有大愛的女子。她晚年看到有關徐志摩和陸小曼婚後生活的記述,才發現徐的困頓遠在她瞭解之上,她不禁為徐當時的痛苦心境悄然哭泣。她們不都說愛他嗎?為什麼就由著他褲子上的破洞迎風招搖?還好她除了那些不可小覷的成就,還培育那樣忠孝的好兒子。在她八十多歲時終於開口向姪孫女張邦梅說出一些往事,令世間多了一種動人傳奇。

如此令人感佩的大女子,還會出現嗎?還是不要再出現好吧。善良且睿智的好女人,本應在最燦爛的年華里有更匹配的人生。

讀完不覺唏噓!

才華就能遮掩一個人人格上的缺失嗎?
死了之後,
何 還有人為其褲子上的破洞抱屈!
博主: 開母

Video 1.  再別康橋 (YouTube link)

 

人生的路只能自己走


張幼儀徐志摩: 
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


人生,從來都是靠自己成全。

張幼儀,人們提起這個名字的時候,永遠會貼上一個標籤——“徐志摩的'棄婦'”。

她沒有林徽因的才華,沒有陸小曼的風情,她是出生在封建家庭的女子,是徐志摩嫌棄的“土包子”。

可誰能想到,前半生走過重男輕女的家庭,經歷過不幸的婚姻的張幼儀,卻成了上海首屈一指的女士服裝公司總經理和女子商業銀行總裁。

天上不會掉下幸福與機遇,正如張幼儀所說:“人生從來都是靠自己成全。”

出生封建圍城,女人並不值錢

張幼儀出生在寶山縣的一個人人羨慕的富裕家庭。可實際上的酸楚,只有她自己知道。

多年後,在她的自傳裡寫著:“在中國,女人家是一文不值的。她出生以後,得聽父親的話;結婚以後,得服從丈夫;守寡以後,又得順著兒子。你瞧,女人就是不值錢。”

童年本該是無憂無慮的年紀,可在張幼儀的回憶裡卻充滿哭鬧聲。母親非要給年幼的張幼儀裹小腳,告訴她:“只有裹了小腳才能嫁得好。”

多麼諷刺與悲哀,婚姻竟被一雙小腳決定。

張幼儀堅決不肯,想盡辦法去找最心疼她的二哥,最終是二哥說服母親並且承諾:如果妹妹一輩子嫁不出去,他會養妹妹一輩子。

張家和當時所有封建家庭一樣,重男輕女。張幼儀的二哥和四哥都早早出國留學,她父親依然覺得讓女孩子讀書太過奢侈。

張幼儀骨子就是要強的人,她千方百計為自己爭取受教育的機會。

十二歲的她在報紙上看到有一所學校的招生啟事,收費低廉到讓她父親不好意思拒絕。於是她在家努力準備考試,最終如願進入那所學校。

掙脫小腳,爭取教育,她本以為自己能夠擺脫封建女子的命運,可想到,一紙婚約中斷了她的學業,讓她再次進入封建圍城。

一紙婚約,嫁入冰冷的封建圍城

那年張幼儀15歲,與徐志摩舉行了一場全城轟動的婚禮。嫁妝是六哥從歐洲直接採購的西式家具,竟然火車都裝不下,還是用船直接運到硤石張家。在那個年代,嫁妝越厚,在婆家的地位越高。可沒想到,換來的卻是徐志摩的冰冷對待。

張幼儀回憶:“我本來希望他第一次見到我的時候,會對我一笑,可是他的眼神始終很嚴肅。”

婚前母親教育幼儀:“女子,必須依靠著男子才能活著。進了徐家的門,絕對不可以說不。”

張幼儀盡心侍奉公公婆婆,打點好一切家務,唯獨融化不了徐志摩這座冰山。

結婚後徐志摩離家求學,只有假期才回來。他常常在院子讀書,張幼儀就在旁邊縫補,可就是不和張幼儀說話。

兒子徐積鍇出生後,徐志摩完成了父母的願望,乾脆留學海外去了。

在兒子已經兩歲的時候,張幼儀被公婆送往歐洲去“監督”徐志摩。

當張幼儀坐船到碼頭時,一眼就認出了徐志摩:“因為他是那些接船的人當中唯一一個滿臉寫著不想到那兒的表情的人。”

那時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因,而對身邊的張幼儀只有諷刺:“你真是個土包子,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

張幼儀來到徐志摩身邊沒多久,竟然又懷孕了。

但是徐志摩那時已經瘋狂愛上林徽因,所以還是向張幼儀提出了離婚,他絕情地說:“打掉孩子!”

張幼儀滿臉愁容:“我聽人說,有人因流產而死去。”他說:“還有很多人因火車出事死掉,不照樣有很多人坐火車嗎?”

甚至徐志摩還直接將語言不通、沒有錢財的張幼儀扔在波士頓。

絕望的張幼儀只能向二哥寫信求助,二哥來照顧張幼儀直到待產。

生了孩子後徐志摩趕到張幼儀身邊,沒想到卻是逼著張幼儀簽離婚協議書,因為是:“林徽因馬上要回國了!快點簽!不然來不及了。”

這一次,張幼儀徹底死了心:“我要自力更生,再不求你徐志摩。”

人生苦樂,取決於自己

張幼儀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學習德文,甚至還考上裴斯塔洛齊學院。她學著去聽歌劇,去看藝術展。

在異國他鄉,她的魅力不僅征服了周圍朋友,還有當初那個諷刺他的徐志摩,他對友人說:“C (張幼儀)可是一個有志氣有膽量的女子。”

不料心愛的兒子卻因病夭折。她決定回國,“現在,我無所畏懼。”

回國不久,張幼儀的八弟張禹九和朋友一起,在上海靜安寺路合夥開了一家服裝公司。

張幼儀受邀出任該公司的總經理,原本只是掛名,卻沒有想到,張幼儀有著經商的潛能。

她開啟私人訂製,重視服裝面料,款式上中西結合。公司“雲裳”很快成為首屈一指的女士服裝公司。曾經的“土包子”,此刻卻引領著上海灘的時尚潮流。

不久上海女子商業銀行找到張幼儀,希望她出任該銀行的總裁一職。

其實這個女子銀行已經瀕臨倒閉,讓一個外行的女子來拯救一個即將倒閉的銀行,大家都是質疑的。

可沒想到,張幼儀早已低調上任,並且帶團隊一起去向債務人收回了銀行借款。

這時,人們才發現原來張幼儀早已不是當初那個唯唯諾諾又自卑的“土包子”,而是一個自信滿滿又能言善辯的女總裁。

很快,女子銀行扭虧為盈,並且創造了金融界的奇蹟——儲蓄資本超過兩千萬。

1931年,徐志摩乘飛機意外逝世。當時徐志摩的妻子陸小曼十分崩潰,拒絕去認領屍體。

張幼儀站出來,讓八弟帶著13歲的長子阿歡去認領遺體,打點好一切後事,舉辦了葬禮,甚至還一直照顧徐家二老至終老。

常常有人說,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繁榮與衰敗取決於男人。所以我們總也把擇偶條件標榜得十分苛刻。

殊不知,命運興衰,人生苦樂,取決於自己。

人生從來都是靠自己成全自己

經歷了一段失敗的婚姻,張幼儀從未想到過,此生,竟還有一個人等著自己。

張幼儀遇到溫柔的蘇醫生,不顧封建的三綱五常,這一次,張幼儀勇敢地和蘇醫生走進了婚姻殿堂。

張幼儀和蘇醫生在香港生活了二十八年。這二十八年裡,是她最幸福的日子。

回想張幼儀的一生,走得艱辛,也甘之如飴。

她清楚地知道,決定自己命運的,不是那一雙小腳,更不是男人,而是自己。

這個世界上,
人很少為自己而活,
不是為所愛的人,
就是為所恨的人。

張幼儀走過這一生,
算是明白了~
人要為自己而活,
人生從來都是靠自己成全自己。

沒有天上掉下來的幸福與機遇,
人生的路只能自己走。

作者:極致範
編輯:慈懷讀書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