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18, 2021

台 北 食 事

作者: 林 野

台灣的經濟還沒起飛的五六十年代,軍公教的待遇菲薄,有能力上館子的人不多,學生更不用講,在路邊攤吃一碗乾麵,切一碟豆干,或吃滷肉飯加個蛋,也感到十分滿足。

以前信義路從安東街口到東門都是違章建築,在那裡可以買到包子、饅頭、蔥油餅之類的北方麵食,「覓食族」的學生往往下課後到龍泉街(今師大路)吃牛肉麵,那些麵攤的碗公超大,麵多湯更多,光是喝湯也會吃飽,如今一家名叫「大碗公」的老店還活着。想吃宵夜的人可越過中正橋的縣界到頂溪,「永和」和「四海」的豆漿店都是開到天亮。



談起牛肉麵,以前鄭州路口,鐵路醫院的周邊都是平價牛肉麵的集中地,升斗小民趨之若鶩,是「小黃」司機的最愛。最初台北的清真黃牛肉麵分佈在開封街和漢口街一帶,所謂「清真」指嚴格遵照伊斯蘭的教規屠宰得來的牛肉,宰殺前必須先誦一段「可蘭經」,屠夫必須是回教徒,這些店的牆上都會懸掛回文的鏡框,表示絕對「清真」不假。

台灣早期的牛肉麵一概為外省麵,清真黃牛肉麵煮的方式為清燉,傳自甘肅的回族人民;至於紅燒牛肉麵則發跡於岡山眷村的四川人家,因岡山盛產辣椒豆瓣醬,自然成為調味聖品,因此麵店的招牌都註明「川味」。這兩種麵食皆採用手工白麵條,刀削的也有,風味各有千秋,碗裡放的都是肉塊,不像鄰近國防部的桃源街牛肉麵,祇是單薄的肉片,不過它是免費供應酸菜的創始店。

同一時期,一位退伍老兵在永康公園附近擺攤,不久創出了口味。2005年起,台北市政府年年舉辦「國際牛肉麵節」的評比活動,永康街的牛肉麵多次得獎,博得「牛肉麵街」的聲名,主辦單位也給了這種大眾麵食取了一個標準譯名"New Row Mian"。以前牛肉麵算是「高檔」外食,祇有和女朋友約會時纔捨得去吃,平時多是叫碗便宜的湯麵充飢而已。

至於其他的麵食,小南門是福州傻瓜乾麵的發源地,後來,弘道國中和國家圖書館對面的大片違建也興起這種小吃,直到一場午夜大火,居民和麵攤被迫遷離。總統府後面一度賣搶鍋麵,乃將麵條和配料丟進鍋子裡一起用大火煮,最適合冬天吃。仁愛路巷子裡的老張擔擔麵也是老字號,乾麵撒上花生粉是一絕,粉蒸排骨和肥腸是該店的招牌小點。

若是有特色的麵館,不可錯過離光華商場不遠,八德路一段巷弄裡的「老德記」和「銀記」,這兩家店都是主打炸醬麵,可選手工拉麵或刀削麵,口感不錯,這兩家店的牆壁都掛滿民國軍政名人的照片,冠蓋雲集,很有看頭,蔣公銅像和國旗也變成室內外的裝飾藝術,是全國少見能破除禁忌,供奉老蔣頭像的食堂。

剛來台灣時對餃子很感興趣,因為出生在香港從未看過,記得火車站前方(今新光三越)的空地有幾家鐵棚搭建的水餃店,第一次去吃是父親的朋友請客,水餃湯是免費,桌上擺着一碟蒜頭,為什麼要配生蒜頭?長輩說可以提味和驅寒,有夠奇怪!老饕們多知道藏身林森南路巷內,超有人氣的「龍門客棧」,木造的房子頗有胡金銓武打電影的俠情,它原位在仁愛路轉角東和禪寺的鐘樓後方,搬遷後依然匯聚江湖食客,總是生意興隆。

如果到「鼎泰豐」排隊吃小籠湯包,還不如去品嚐庶民化的「杭州小館」。它立足東門已四十多年,以皮薄多汁,遠近馳名,它的清蒸高麗菜也是其中的美食。從杭州南路走向忠孝東路一段,華山市場的二樓有一家名氣很大的「阜杭豆漿」,是幾年前纔曉得的,曾經被「米其林」推薦為台北必吃的早餐,不過想吃得有點耐性,排隊逾一小時是很正常的事,那裡賣的厚餅夾蛋一直最受歡迎。



隨着眷村的消失,三、四年級的人不由懷念吃過的私房菜,可惜目前台北市剩下的已寥寥無幾。靠近長庚醫院的「二空小館」是從台南遷徙來的,滿屋子留下食客的簽名;市民大道四段的「陸光小館」以醒目的國徽為招牌,地方不大,人多時需要併桌;台視後頭的「村子口」貼有反共抗俄標語和播放軍歌,這些館子的顧客多是退伍軍人,前來用餐是為了找回那種熟悉的感覺。

廣東人和朋友見面多選擇港式飲茶,以前西門町最早的是1958年創業的馬來亞粵菜餐廳,現在祇剩下元老級的「金獅大酒樓」仍堅持傳統的推車賣點。自從發現南勢角的華新街,喫茶談天就轉移到那裡的「祥鈺茶樓」,這條街又稱「南洋觀光美食街」,1960年代因緬甸排華,許多華僑回到中和定居,整條街盡是東南亞的異國飲食,價格相當合理,每年4月的潑水節也在此封街舉行,泰勞趨之若鶩,熱鬧非凡。

2018年底,中山堂對面有65年歷史的「隆記菜飯」忽宣告熄燈,許多老顧客趕在歇業前作最後的回味。五、六十年代一些知名的中餐館相繼被人遺忘,包括衡陽路上的「三六九」(蘇杭點心)和「陶然飯店」(潮州菜),沅陵街的「新陶芳」(客家菜),延平南路的「山西晉記」(貓耳麵、涮羊肉),以及復興橋下的「天橋飯店」(客家菜)。2019年2月,東區營運達40年,風光一時的江浙菜餐廳「永福樓」也在租金上漲的壓力下不得不揮淚打烊。

自從軍公教年金縮水,退休生活不敢再錦衣玉食,而是縮衣節食,上館子講求經濟實惠,以量制價,不至於浪費。有些機關的福利餐廳晚間對外營業,恰如其分,像是和平東路一段台電的「勵志餐廳」,以東北酸白菜火鍋遠近馳名;圓山中央廣播電台地下室的「永寶餐廳」,以山東燒雞主打招牌菜,這些寶地日久就成為三兩好友敘舊的場所。

台北的飯館食肆,故事已不多,曾是一段歲月的回憶,也是我輩茶餘飯後的話題。

Monday, April 12, 2021

鐵花村憶鐵花

台東市區有一條「鐵花路」,鄰近有「鐵花村藝文區 」。遇見了幾位到此一遊的年輕小友 ,正忙著打卡,我問他們,鐵花路是紀念哪位人物 ?竟然無人知曉,再問胡適之是誰?他們也是一臉茫然。 似乎沒有人想理我 ,他們轉身排隊去買炸雞排。

台東鐵花村 (照片來源)


藝文 園區內,到處掛滿了浪漫的彩繪氣球 。今天是非假日, 許多「鐵花小舖」沒有開張,「音樂聚落」冷冷清清,舞台上 也無人表演 。我和內人繞園一匝,逛乏了,坐在巴吉魯(麵包樹) 樹下的矮凳上歇腳。我想起百多年前唐山有位中年書生,來到偏遠的台灣後山 就任台東直隸卅卅長(相當於現在的縣長), 他就是胡鐵花,(並非古龍武俠小說中的胡鐵花 ),當年,隨他上任,尚在襁褓中索奶的幼兒,就是後來譽滿中外的胡適之 。

胡鐵花安徽績溪人 ,曾經參加五次鄉試,皆未中舉,後來放棄科舉,前往東北的寧古塔,結識了邊務大臣吳大澂,吳賞識他的才華,保薦 他到台灣 先當個芝麻小官,在仕途上 歷練歷練, 他之前在台南辦鹽務, 後來到台東任知卅,他上任後,勤政愛民,改善稅政, 整頓軍紀,深受原住民的愛戴。如今,舊火車站前的鐵花路,就是因他而得名, 台鐵貨倉舊宿舍改建為鐵花藝文園區,也是為了紀念他這位好官 。

台東好山好水,地靈人傑, 小嗣糜(後改名胡適之 ,幸未更名鮭魚), 從小喝卑南溪的水,吃池上和關東米,度過一段童年快樂時光。甲午戰敗,台灣割讓給日本,他隨母親回到上海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他的父親五次鄉試不第,他卻擁有全世界著名大學三十六個博士(包括名譽博士),是世界上擁有最多博士學位的人 ,他的父親只當過台東小小的知州,他卻 先後擔任過駐美大使,北大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 ,對國家民族獻替良多 。最有趣的是,在那威權時代,他敢翹著二郎腿 和蔣公頂嘴,他的不識相,被蔣公視為生平奇恥大辱, 他的事蹟載在史冊,我就不再贅言。

暗淡的月,寂靜的夜,我走在淒冷的台東街頭,遙想往事,恍如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