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4, 2023

張忠謀為何能成功(1/2)

張忠謀出席台積公司全球研發中心啟用典禮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兩種:
  • 一半是靠機會和運氣
  • 另一半是靠經驗及遠見
在此文,作者將分析為何機運是張忠謀成功的第一個原因。

機運


機運是由兩個字所組成:一個是"機"會(或時"機”)、另一個是"運"氣。

個人的機運,有時是純屬運氣。而運氣來與否,却是個人無法左右的。然而一個人的成功與否,不能全憑運氣,有時機會更重要。沒有機會開路,常造成走許多冤枉路一一費時又不討好。

未入福特汽車公司反而是好事


拿運氣來說。張忠謀說當初求職時,因為一美元之差,他進了Sylvania(一家不太知名的電子公司),而非福特汽車公司。但事後張忠謀回憶起來,却認為這是一樁大好事。

話說1955年,當他兩次未能通過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學位資格考試時,決定去就業市場試試。他找到了一些工作,其中有兩家公司提供最好的條件:一是福特汽車公司、另一是Sylvania。 

福特汽車當時答應,提供張忠謀每月 479 美元的工酬,並計畫安排他在底特律的研發中心工作。而Sylvania却答應每月提供他480美元。

張忠謀發現了這1美元的差異,就打電話給福特汽車要求分派同等的工酬。沒想到原本友善的招聘人員變得充滿敵意,並告訴他不會再多給一分錢。

所以張忠謀選擇了Sylvania。在那裡,他反而得以了解晶體管(transistors)一一 這是當時微芯片(microchip)的最基本組件。

張忠謀說:「那是我半導體職業生涯的開始。 現在回想起來,這真是一件好事。」

職業生涯正走近“死胡同”


在1958年,張忠謀加入了德州儀器 (Texas Instruments ) 。他在德州儀器25年的職業生涯中 (1958至1983), 最後爬升至負責全球半導體業務的集團副總裁。

1970 年代後期,德州儀器 (TI) 將重點轉向新興的計算器、數字手錶和家用電腦市場。 當時負責半導體業務的張忠謀,意識到自己的職業生涯正走近“死胡同”。所以在1984 年,張忠謀跳入另一家芯片公司通用儀器公司 (General Instrument) 。

危機變轉機


此時恰逢台灣想從勞動密集的重工業經濟,轉型至高科技經濟。 所以台灣官員當時,正積極籌謀發展半導體產業。他們相中了享有芯片專家聲譽的張忠謀。

在1985年,張忠謀應時任行政院長孫運璿之邀,從美國第一次來到台灣,並擔任工研院院長,隨後兼任聯電董事長。1987年2月,他代表工研院前往荷蘭,與飛利浦合資成立台積電。因此辭掉工研院長一職,專任台積電董事長兼執行長,創立了台積電。

正當張忠謀事業發展,似乎已接近死胡同時。台灣經濟正好也要轉型,給了他一個機會。那時張忠謀也看好台灣的製造產業有與日本相等的能力及水準。所以當機會來時,就毫不猶豫地抓緊它。

從美國來到台灣發展時,他未帶任何班底,但這並未成為他的阻礙。最後還是成功地將台積電半導體產業帶上世界舞台並成為其佼佼者。

作者

開母 (取意于"開"心之"母")

參考資料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