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13, 2022

那些老兵的身影—作者林 野

台灣老照片 (YouTube link)

50年代,士林芝山岩山麓有一條沒有名字的小路(今稱雨聲街),住戶都是軍眷,茅草屋居多,僅少數是磚瓦房。最不方便的是沒有自來水,祇有路邊的一塊水泥地裝了3個水龍頭,幾十個人家爭着用水,洗米、洗菜、以及洗衣服。

我家的地勢較高,兩家人合租一間磚房,分別住在客廳和臥室,中間隔一條布簾,廚房也是共用,外頭放置一個儲水缸,是洗澡、洗臉、燒開水的水源。問題是水從那裡來?鄰居的石家比我們早來台灣,他們說可以請一位兵叔幫忙挑水。

那位兵叔名叫王四,雲南人,短小精幹,是情報局警衛大隊的士兵。記得附近幾家人都雇他晚上來挑水,每次用扁挑兩個大鋁桶的水,走一段台階,直到水缸已盛滿為止。父親交代不可不禮貌地直呼其名,要稱呼叔叔。

王叔叔30出頭,沒讀過書,隨軍來台前祇知道自己姓王,家中排行老四,所以部隊就給他取名為「王四」。週末他唯一的去處就是來石家,和一群小孩子玩耍,自動做些打掃的事,甚至幫石媽媽用布帶揹小弟弟入睡;有時向我們表演軍中的體操,大家也跟着他一起做;記得有一次他下麵條,拌了醬油和豬油,裝在鋁盤裡請我們吃,那是他高級的「請客」。

兩年後我家幸運配到眷舍,就拜託王叔叔幫忙,他弄到一輛三輪車,來回幾趟將所有的家當搬到新居。父親塞給他一點錢,經過一番推辭,他纔勉強收下。等到一切安頓好後,我們請他來家裡吃頓便飯,記得當天他穿了最體面的衣服,還打了一條便宜的領帶,並且為我夾菜,父親說歡迎他有空常來家裡坐。

自從讀高中後,我就不再見到王叔叔了。單身的他一直將石家當作自己的家。幾年前,在一個廣東同鄉的聚會中遇到石家的長子「龍仔」,聽他說60年代情報局曾經計畫在滇泰邊境空投一批游擊隊滲透大陸,王叔叔因是雲南人,志願報名參加任務,然而這個秘密行動被美軍顧問團知悉而被取消。

石家後來搬到新店,王叔叔升到上士,退伍後仍常到石家走動,直到1975年因肝癌住進三軍總醫院,50多歲就離開人世。「龍仔」有情有義為他送終,王叔叔始終沒有回到雲南老家。

1969年冬入伍訓練結束,我被分發屏東大武營服役,開始和大陸來台的老士官相處。剛來衛生連報到時,連上正在蓋病房,過去沒幹過粗活,挑砂石時畚箕的砂在路上常撒了一地,搬磚頭一次夾不到8個,因此被老兵譏諷為「文弱書生」。更慘的是同梯中有兩個人摸魚,於是被人告狀牽累,某晚在晚點名時出列,當眾被老山東的連長臭罵了10幾分鐘。

兩個月後連上開「榮團會」,全體官士兵在飯廳聽完輔導長的政令宣導後,接下來是選舉當月的「毋忘在莒」典型模範。此時,一位老士官竟然提名我這名「菜鳥」,表決的結果以最高票當選,連長頒贈獎金50元(當時可夠吃10碗牛肉麵),最大的獲益是被選派到台北的衛勤學校司藥士官班受訓。

受訓期間我和幾位老士官成為好朋友,坐在左邊的是一位士官長,寫得一手漂亮的英文字,他說因為在部隊管理衛材,都是英文名稱,開始認識字母和練字;坐在右邊的是一位上士,他喜歡一位鄉下姑娘,但不會寫信,就請我看電影和拜託我代筆。還有一位軍醫院來的上士,整天抱着一本英文小說看,是班上的異類,幾年後我在三軍總醫院遇見他時,已高升為院長室的少校參謀。

衛生連的老士官祇有一位是師範畢業,一位是初中程度,其他的不是行伍出身,就是在大陸被抓兵來的。他們大多是善良憨厚的人,偶爾會和我聊些家鄉的記憶,戰亂中的顛沛流離。屏東市區有條「紅燈區」的自由路,他們看見我在星期天常留營讀書,就說大陸來台的人沒錢沒地,外省小孩要有出息,放假別去那種地方把「撞針」搞壞。

我在衛生連的3年中有一半時間在外科室,中午負責打針敷藥,上士班長叫王松茂(人稱老王),浙江人,不認識幾個大字,人很固執,從來服義務役的兵都不願調到那裡。每次摺完紗布,做好棉花球,就用手術布包好,要我拿到營廚房請伙房班長用蒸籠「蒸熟」,直到軍醫署撥發了美援的高壓蒸氣鍋,他纔聽我的話,改用蒸氣鍋消毒。

他結婚時,對象是一位農村啞女,因為衛生連沒有資格做體檢,必須由他帶着女子到鄉衛生所做婚前檢查,然後將體檢報告附在軍人結婚申請書一併呈報。等到衛生所的報告出來,上面的總評竟然的是「反應遲鈍,智能不足」。上尉老醫官是個好人,他認為上級看到這種報告保證結不了婚。

於是他要我幫「老王」一個大忙,就是「偽造文書」。我用「吉利」刮鬍刀的刀片小心翼翼地將「遲鈍」和「不足」四個字刮掉,然後模仿字跡,先練習了幾遍,然後將評語改成「反應正常,智能尚佳」。「老王」終於娶到老婆,心存感激,過年從家裡給我帶來紅糖年糕。退伍時我幸運升到中士三級,老士官們合送我一支派克45鋼筆,沒裝過墨水,留存到現在。

以前撤退來台的國軍,如果不是嫡系部隊,大都投閒置散,自謀生路、六張犁曾經有一群退伍老兵在老長官的帶領下磨豆腐,賺取生活。眷村裡有一位工友是機槍連的上尉連長,幾年後,幸得村長和幹事的幫忙選上鎮民代表,生活大有改善。大街小巷常有老兵騎着腳踏車沿街賣大餅饅頭,或挑擔賣臭豆腐。有位拉三輪車的老兵被憲兵攔下,因為車子背後貼了戰功獎狀,他不服氣地說它是用來「補破洞」,有何不可?

退伍後考上北醫藥學系,有一年的暑假申請到救國團的工讀,遠去高雄林園的榮工處荒僻工地,在醫務所當助理。自從行政院成立「退輔會」,1980年代的十大建設各項工程都有榮民老兵的身影,他們以剩餘的人生,從事辛苦的勞動,貢獻了台灣的繁榮。當時林園預畫要開闢為工業區,必須先進行河川濬渫,因此挖泥船的工人也是從部隊退下來的士官。某日,我請個假返回大武營,中午時間福利社休息,「老王」捧來大鋼杯的泡麵要我吃,算是很誠意的招待。

由於我略具醫護經驗,兩位退伍醫官非常放心回家,晚上由我留守,做些配藥和處理傷口的工作,如同密醫。老兵們常來醫務所聊天,其中的一位印象很深刻,他的體格彪悍,黝黑的身體有很多刺青,像「反共抗俄」、「殺朱拔毛」之類的字眼,原來是韓戰的反共義士,來台後在外島的「成功隊」服役,隊徽是一個骷髏頭,我很喜歡聽他講夜裡出任務的驚險故事。

後來我對老兵的認識越來越多,1956年,退輔會的榮工處動員5千人,以傳統的人力,開闢貫穿中央山脈的東西橫貫公路,225人罹難;1968年,再開鑿南橫公路,116人殞命,入祀太魯閣和天池的長春祠。1963年起,榮民們陸續在高海拔的山地墾荒,草創武陵、清境、福壽山等3個農場,於是台灣有了蘋果、水梨、水蜜桃等水果。

1981年,國防醫學院研究所畢業,再任軍職時,軍中的老兵數目已顯著減少。有一次我在松山機場坐上一輛計程車,是第一代的裕隆青鳥,那車子有夠破舊,計程錶是用鐵絲綁着的,搖搖欲墜,冷氣也壞了;座位四周貼滿影印的獎狀,司機大叔講了一堆軍中經歷,下車時我說不用找零,請他多保重。

1987年國內發生兩件大事,包括解嚴和老兵回家,國父紀念館和退輔會前聚集了身穿上衣有訴求標語的來台老兵,散發「我們已沉默了四十年」的傳單,高喊「想家」,最後小蔣總統決定在當年11月2日正式開放返鄉探親。他們早在漫天戰火中,失去了青少年的歡樂,為了返鄉,耗盡平生積蓄,籌措盤川,而且以雷射消除皮膚上的烙印,踏上天涯歸鄉路。

我住的士林,每次路過「神農宮」附近,總會看見一個老兵在樓房角落,以修理皮鞋為生。到了雙十節和國父誕辰,他的攤位就擺出一塊壁報版,是他自己繪製的慶祝文宣,雖然文字普通,圖畫勉可,卻是他發自愛國情操的匠心之作,這個街頭風景存在了好多年,直到攤位忽然消失。

軍旅的最後8年在岡山的軍醫院服務,我的單位都是年輕的士官,我建立獎學金制度,鼓勵他們讀夜大,以利將來晉升士官長;年終尾牙都邀請已退伍的老士官共聚一堂,他們曾經擔任訓練的助教(有兩人在琉球受訓),說過去從來沒有受到這種待遇。至於衛生連的老朋友,每年都回去屏東敘個舊,「老王」也出現過一次,他的退伍金微薄,又不識文字,離開軍營一直靠做粗工來養家活口。

2005年8月底,我已是上校12級,該讓位,打包走人,乃選好黃道吉日打報告退伍;士官同仁在大樹鄉斜張橋下的活魚店為我餞行,餐後在橋畔的「知床旅情」喝咖啡,老前輩們主動加入其中。他們買了一個天燈,寫下祝福的話,在高屏溪的夜空冉冉升天。退伍那天,三位士官長輪流開了兩趟卡車,將我的書籍物品載運到彰化即將任教的大學,從此我的新身份也稱為「榮譽國民」。

去年我在臉書上認識一位少見的年輕人,他利用公餘的時間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帶着相機走遍台灣各地,訪問了近百位風燭殘年的榮民老伯。他們之中幸運的有家庭可安渡餘生,孤老的則孓然一身住在榮家,他一直風塵僕僕地南北奔走,為這群人被稱為「老芋仔」的老兵留下最後的身影。

*原文刊載於「文創達人誌」110期,2022.11

台北象山 (11/17/2018)

象山

於11/17/2018清晨獨自攀爬台北象山但因時間匆促及微雨只爬一半即回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