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26, 2021

如何有效抗老?

哈佛大學辛克萊博士

"衰老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是命運使然......" , 絕大多數人都會這樣認為﹐但遺傳學家大衛·辛克萊 (David Sinclair) 卻不不以為然。

基於他20多年的研究結果﹐辛克萊說﹐延遲衰老是可能的﹐人們只要通過幾個簡單的習慣﹐就能擁有更長久和更健康的生活。

辛克萊相信﹐未來不久將可能用藥物來治療衰老﹐這些藥物目前仍在測試中。辛克萊說﹐未來實際上將可能逆轉衰老過程。

擁有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博士學位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學位的辛克萊是哈佛大學一個實驗室的負責人﹐該實驗室專門研究人為什麼會衰老這一課題。

辛克萊的研究讓他贏得了數十個科學獎項﹐同時也讓他成為名人。他當選為美國《時代》周刊世界100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在推特上擁有近20萬粉絲。

辛克萊還擁有35項專利﹐並創立或參與了幾家生物技術公司的研究﹐其中一些致力於延緩或預防衰老。

美林銀行2019年評估該行業的營業額已經達到1100億美元 (約等於7100億人民幣)﹐並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6000億美元。

辛克萊還是暢銷書 《可不可以不衰老》Lifespan( Why we age - and why we don't haveto)一書的作者。他在書中說﹐跟一般的看法正相反﹐衰老並非不可避免。

辛克萊還認為﹐我們必須要徹底改變對衰老的看法﹕與其把它看作是一種正常和自然的過程﹐不如必須把它當疾病看待﹐一種能被治療﹑甚至治癒的病。

辛克萊說﹐只有徹底改變我們對老年的看法﹐人類才能大幅增加其預期壽命。否則﹐醫學進步將只能給我們幾年更多的時間。 “我們必須要做得更好﹐”他說。

Tasha Tudor


BBC專訪辛克萊


問: 我們為什麼會變老

科學家已經找到了導致衰老的九大原因。在我從事研究的25年裡﹐我們發現了證據顯示﹐其中一個原因是許多(如果不是全部)其他原因的主因﹐它涉及信息丟失。

我們從父母那裡繼承了兩種類型的信息﹐它們受環境和時間的影響。

其中之一是“數字”信息﹐即基因密碼。另外一種是表觀遺傳學(epigenome)﹐即細胞中負責控制開啟和關閉哪些基因的系統。

正是通過開啟和關閉細胞中2萬個基因來告訴細胞它是誰 - 賦予了它身份 - 並告訴它應該如何運作。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表觀遺傳學開始丟失信息﹐就像CD光盤有了划痕一樣。細胞失去了在正確時間打開正確基因的能力。它們失去了功能。

我想﹐這就是我們變老的原因。


問: 你說我們不需要變老﹐為什麼

生物學中沒有定律說我們必須變老。我們雖然不知道如何阻止衰老過程﹐但我們在延緩衰老方面正在取得進步。在實驗室中﹐我們甚至能夠逆轉衰老過程。

我想說的是﹐表觀遺傳學是可以改變的。

我們的生活方式對壽命有巨大的影響﹐就像CD上的划痕一樣。而正確的生活方式可以大幅減少我們人體時鍾老化的速度。而且﹐今天我們能夠測量這個時鐘﹐比如﹐我們可以通過血液和唾液測試。

我們發現﹐在老鼠﹑甚至鯨魚和大像這些動物身上﹑在有著不同生活方式的人身上﹐衰老速度可能非常不同。你未來健康的80%以上取決於你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你的DNA(脫氧核糖核酸)。

科學家通過觀察長壽者發現了一些共同的東西﹐它們包括吃正確的飲食(例如﹐地中海式飲食就是一個好起點)﹑減少卡路里攝入量﹑不要總吃東西。當然﹐運動也有幫助。

還有一些人認為﹐用冰和冷水為身體降溫也有用。


問: 這一切都如何幫助延緩衰老呢

科學家們相信這些生活習慣以及乾預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們增強身體對疾病和衰老的自然防禦能力。

讓身體時而經歷冷﹑熱﹑挨餓﹐以及運動所產生的呼吸急促是激活這些防禦機制的一些方法。

而控制這些防禦機制的是一組基因。我們研究了一組控製表觀遺傳學的基因﹐它們可以通過運動和飢餓來被激活。

這就是我們相信飲食正確以及禁食可以延緩衰老時鐘的原因。

而衰老是大多數疾病的根源﹐也是迄今為止心臟病﹑阿爾茨海默氏病(失智症的一種﹐俗稱老年癡呆)和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們就是想能讓你身體更強壯﹐而且更長壽。


問: 最近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稱﹐靈長類動物的衰老速度是不變的﹐跟你的研究正相反。這意味著我們不能延緩或阻止衰老。

200年前﹐人類能夠移動的最高速度就是馬的速度。今天﹐我們可以藉助技術來克服我們自身的生物局限。技術可以幫我們解決問題﹐並讓我們比以前更好。

我們是一個不斷創新的物種﹐沒有技術我們將不可能生存下來。

過去的100萬年我們一直是這樣做的﹐我們還將能找到克服它的技術。這是下一步﹐即找到克服我們所繼承的健康局限。

其實﹐我們每一天都在這樣做﹐當我們服用阿司匹林或是穿上衣服時﹐我們改變了環境﹐同時也改變了我們身體的化學成分。


問:你提出了一個對付衰老的不同手段﹕把它當疾病看待﹐為什麼

疾病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並導致殘疾和/或死亡的一個過程。這和衰老是一樣的。

衰老是一種疾病﹐而且還很普遍。但僅僅因為它是常見和自然的現像不意味著就應該接受它。

它也不比癌症好到哪裡。我們正在證明它是可以治療的。它可以被延緩﹐並且阻止它發生。

目前衰老不被當作一種疾病這一事實﹐意味著醫生對是否應給病人開那些有可能帶來多年健康生活的處方藥猶豫不決。

因此﹐我們必須宣布衰老是一種病﹐或至少是一種可治療的病。


問:這與我們當前的理解非常不同﹐因為今天我們把衰老看作是不可避免的。但你說其實並非如此。我們能治療衰老﹑延緩﹑甚至逆轉衰老。這是一種很大膽的提議﹐是不是

是很大膽﹐但當初飛機上天或是使用抗生素和電腦時也都一樣。

這是人類必須走的路。

如果我們想在醫學和長壽領域取得巨大進步﹐即使我們今天可以治愈所有疾病﹐也只能把平均預期壽命提高2年多一點。我們需要做得更好。


問:你能再解釋一下你們在實驗室裡是如何逆轉衰老過程的嗎

我們正在尋找修正表觀遺傳學的方法﹐就像修復CD光盤的划痕一樣。

我們觀察了許多基因﹐看看能否安全的逆轉衰老。

我們多年都沒能取得成功﹐甚至最終導致實驗室的細胞發生癌症。

但是﹐我們發現3個叫做山中因子(Yamanakafactors)的基因可以安全逆轉衰老﹐而又不讓細胞失去其身份。這是在人類皮膚細胞和神經細胞中完成的試驗。

然後﹐我們在視神經受損的老鼠身上進行試驗﹐並通過恢復視神經活力來讓老鼠的視力得到恢復。


問: 它未來可以在人身上獲得成功嗎

一些投資者相信是可能的。我今天早晨還在跟他們通電話。

在囓齒動物身上進行的2年安全研究結果令人鼓舞。我們在接下來的二到三年將會進行首次人體試驗﹐看是否能夠治愈失明的人。


問:到目前為止﹐科學發現了什麼﹖研究人員對你所提到的抗衰老藥物到底在做什麼樣的調查

目前已經發現有一些有望延緩衰老和延長動物壽命的分子﹐甚至在人類研究中也大有希望。這些分子既有天然的﹐也有合成的。其中﹐至少有兩種藥物已經上市了。

其中一種用於治療二型糖尿病的藥物 - 二甲雙胍就是很好的證據。

有希望跡象表明﹐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者壽命更長。一項研究正在查看數以萬計服用二甲雙胍的患者﹐以及癌症﹑心臟病和阿爾茨海默氏病的發病率。

Video 2.  Dr. David Sinclair: The Biology of Slowing & Reversing Aging (YouTube link)


問: 我們是否在尋求永生

不是(辛克萊笑)。


問: 醫學研究的目的是什麼﹖幫助我們擁有更長久和更健康的生活

是的﹐我們的研究也是一樣的。不同之處在於﹐我們正在找到所有疾病的根源﹐而不是頭疼醫頭﹐腳痛醫腳。

通過治本﹐效果會更好。而且﹐會解決全身問題。例如﹐我們不應該只延緩心臟的老化﹐而讓大腦等器官衰老。因為﹐那樣會造成更多老年癡呆患者。

我們需要一種讓身體所有部位都保持更長久﹑健康的方法。這就是我正在尋找的方法.


問:這些創新將對整個社會產生什麼影響

對個體來說﹐如果你90多歲或以上還能非常健康當然好處很多﹐比如你可以從事多種職業生涯﹑享受與你曾孫子/孫女的天倫之樂﹐而且不會成為你子女的負擔。

另外一個好處則是經濟上的.

根據我同事﹑我自己以及倫敦一些經濟學家的估計﹐僅在美國﹐如果能把預期壽命延長2年﹐在未來幾十年中就可以為經濟貢獻860億美元的價值。如果延長10年健康壽命﹐則將達到3000億美元。

這一增值來自於人們沒有生病這一事實。在美國﹐數十億美元的錢用於疾病護理方面﹐而不是醫療保健。例如﹐這筆錢可以用於教育和應對氣候變化以改變社會。

美林銀行給這一行業的估值為上百億美元﹐不久還可能達到千億美元。人們為何在這一行業投入如此之多的資金和興趣呢﹖

哈佛大學辛克萊博士:“衰老是一種疾病”,是可以治療的

這是世界上未曾實現的最大需求之一。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會從中受益﹐甚至包括兒童。

增強人體對疾病的自然防禦能力將會徹底改變世界﹐並在未來數十年為全球經濟節省數十億美元。

它將會創造一個與今天完全不同的世界﹐就像當初我們與在抗生素未出現前的那個世界一樣。


問:你參與了一些公司研製延緩或逆轉衰老產品和服務項目。你擔不擔心它有可能讓你看起來像試圖從中謀利的人﹖如果你作為一名研究人員不是更好嗎﹖一位能幫助我們生活更長久和更健康的研究者

我的目標就是讓人們更健康﹐要生產這些藥物的唯一途徑是組建團隊。這就是我所做的。


問:那你作為研究員不能做嗎﹐為什麼非要成為企業家才行呢

不行的。開發一種新藥需要上百萬美元的資金。


問:你不認為你跟這些公司合作可能會讓一些人對你所宣傳的科學產生懷疑嗎

我的科學是獨立的﹐而且從未被證明是錯誤的。


Video 1.  Tasha Tudor's Garden (YouTube link)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