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23, 2020

臺灣的防疫及檢驗模式

感染新冠病毒的病患發病10天後便失去傳染力---全面普篩不符合成本效益的主要原因.太早、太晚檢驗無症狀感染者皆無防止疫情擴散的效果.

臺大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李秉穎教授,針對坊間提倡防疫建議的看法,整理如下:

資料來源:
李秉穎教授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防疫目的
避免「感染病毒」且「具有傳染力的人」入境臺灣或是將其隔離避免接觸人群。

#背景知識
1. 新冠病毒「感染到發病的時間」(潛伏期)最長為14天,14天後才發病的機會 <1%,意思是檢疫14天期間沒有發病,等於是準確性高達99%的一種相對便宜的觀察性檢驗。

2. 新冠病毒的病患「發病十天後」便失去傳染力,即便核酸檢驗出來陽性,也是驗到死掉的病毒片段。

3. 檢驗方法:
(1) 抗體檢驗:$$$
感染2-3週後抗體產生後才檢驗得出來,用來檢驗過去是否感染過,但驗出時已經失去傳染力。

(2) 核酸檢驗:$$$$$
太早檢驗在潛伏期時病毒量不足可能驗不到(偽陰性高達35%)、太晚檢驗可能會在發病超過10天後,已經失去傳染力時,仍能持續驗到身體排出死病毒的片段長達數個月(偽陽性)。所以,最好是針對有症狀的發病者檢驗,才能確保在最適合檢驗的時機。

#政策討論
1. 縮短隔離時間:14天隔離期是根據病毒潛伏期14天決定,無法討價還價。縮短成10天或是更短,只會增加隔離後進入社區才發病,並不在政策考慮範圍內。

2. 入境核酸篩檢:
入境時核酸檢驗陽性:直接進入醫院隔離治療,避免進入社區
入境時核酸檢驗陰性:可能在潛伏期,有35%病患驗不出來,因此仍需要檢疫14天。
=> 入境有驗沒驗都要檢疫14天,有症狀者本來在檢疫時也會被檢驗確診,無症狀感染者,在檢疫期間和人群隔離,檢疫結束便會失去傳染力,檢驗只是多花錢(每天420萬台幣)。

3. 出境核酸檢驗:
因為檢疫結束時,已經超過入境14天,有症狀本來就會在檢疫時採檢,沒症狀者可能有感染但沒有傳染性,或是根本沒感染。
=>唯一好處是找出「沒症狀」且「無感染力」的曾經感染病患,但對防疫沒有幫助。

4. 全面普篩:
因為台灣就醫方便而且目前醫療院所都擴大篩檢範圍,有任何輕微症狀的人幾乎都會去就醫接受檢驗。普篩唯一的功用只剩下找出無症狀傳染者。然而,無症狀者並不知道其確切感染時間,太早驗不出來,感染十天後又只會驗到死病毒,在臺灣沒有社區感染的現況下,即便社區有零星的無症狀感染者存在,其檢驗出來不準的個案遠遠大於社區中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因此普篩雖然可能加強防疫效果,但對目前臺灣不符合成本效益。
實際上,因為全民加強洗手、戴口罩等防疫措施,這些零星個案的病毒在人群中的傳播力也會下降,很難造成大規模社區感染。

#結論
14天檢疫搭配有症狀者的「目標式檢驗」,是目前對於沒有大規模社區感染的臺灣,相對節省成本而且能杜絕境外移入病毒,最經濟實惠的有效政策,也是臺灣至今防疫成績能夠傲視全球的關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