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9, 2024

歐洲最具代表性的橋樑:跨越數個世紀的建築奇蹟

以下是歐洲21座最具代表性的橋樑,加入我們的行列,一起來探索歐洲傳統建築的奇蹟,慶祝文化的遺產,以及陶醉於歷史的宏偉。

  1. 隆達的 Puente Nuevo (Puente Nuevo in Ronda)
  2. 倫敦塔橋 (Tower Bridge in London)
  3. 法國嘉德水道橋(Pont du Gard in France)
  4. 德國巴斯台橋(Bastei Bridge in Germany)
  5. 科爾多瓦羅馬橋(Roman bridge of Córdoba)
  6. 蘇格蘭格倫芬南高架橋(Glenfinnan Viaduct in Scotland)
  7. 布達佩斯塞切尼鏈橋(Széchenyi Chain Bridge in Budapest)
  8. 莫斯塔爾的Stari Most(Stari Most in Mostar)
  9. 布拉格查理大橋(Charles Bridge in Prague)
  10. 佛羅倫斯老橋(Ponte Vecchio in Florence)
  11. 威尼斯的嘆息橋(Bridge of Sighs in Venice)
  12. 德國的魔鬼橋(The Devil's Bridge in Germany)
  13. 德國海德堡老橋(Old Bridge Heidelberg, Germany)
  14. 盧塞恩卡佩爾橋(Chapel Bridge in Lucerne)
  15. 挪威斯科傑橋(Skodje Bridge in Norway)
  16. 義大利馬達萊納橋(Ponte della Maddalena in Italy)
  17. 巴黎亞歷山大三世橋(Pont Alexandre III in Paris)
  18. 上橋和下橋, 班貝格(Upper and Lower Bridges, Bamberg)
  19. 羅馬聖天使橋(Ponte Sant'Angelo in Rome)
  20. 劍橋的嘆息橋(Bridge of Sighs in Cambridge)
  21. 威尼斯裡亞托橋(Ponte di Rialto in Venice)

隆達的 Puente Nuevo
Puente Nuevo in Ronda

拱渡新橋(Gòng Dù Xīn Qiáo - Puente Nuevo)是西班牙隆達的一座宏偉橋樑,高聳於埃爾塔霍峽谷上方 98 公尺。它於 1793 年竣工,是連接該市新舊城區的三座橋樑中最新、最大的一座,從這裡可以欣賞到令人驚嘆的景色,並一睹隆達豐富的歷史。



倫敦塔橋
Tower Bridge in London

塔橋是倫敦的宏偉地標,將維多利亞哥德式風格與吊橋和懸索橋工程融為一體。它擁有位於中央道路兩側的標誌性塔樓,這些塔樓中間的道路可以升高以允許高大的船隻在泰晤士河上通過。

New Year Eve at Tower Bridge, London (YouTube link)

法國嘉德水道橋
Pont du Gard in France

法國加爾橋是羅馬工程的奇蹟,是一座優雅地橫跨加爾東河的三層渡槽橋。這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是羅馬人聰明才智的證明,至今仍讓遊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Credit: @makc_177 on Instagram

德國巴斯台橋
Bastei Bridge in Germany


德國的巴斯台橋是一座引人注目的石橋,高聳於撒克遜小瑞士國家公園鋸齒狀的砂岩懸崖上。在這裡可以欣賞到易北河蜿蜒穿過鬱鬱蔥蔥的綠色景觀的壯麗景色。

Credit: Peter Rajkai

科爾多瓦羅馬橋
Roman bridge of Córdoba

科爾多瓦羅馬橋高聳在瓜達爾基維爾河上已有 2000 多年的歷史,是一座雄偉的地標。儘管其大部分結構是中世紀重建的,但它仍然是這座城市豐富歷史的象徵,也是羅馬工程實力的證明。


蘇格蘭格倫芬南高架橋
Glenfinnan Viaduct in Scotland


蘇格蘭的格倫芬南高架橋是一座雄偉的混凝土高架橋,其 21 個拱門優雅地橫跨西部高地的山谷。它經常籠罩在薄霧中,讓人們可以一窺過去的工程奇蹟時代。

Credit: @bokehm0n

布達佩斯塞切尼鏈橋
Széchenyi Chain Bridge in Budapest

塞切尼鏈橋是布達佩斯的橋樑之王,跨越多瑙河優雅地連接布達和佩斯。 這座雄偉的吊橋由蘇格蘭人設計,建於 19 世紀中葉,至今仍是匈牙利統一的象徵和必遊地標。

Széchenyi Chain Bridge (under repair when the photo was taken)

莫斯塔爾的Stari Most
Stari Most in Mostar


Stari Most (Old Bridge): The undisputed crown jewel of Mostar. Witness the architectural marvel built by the Ottomans in the 16th century, and perhaps even witness the daring locals take a plunge into the cool waters below.
老橋(Stari Most):
莫斯塔爾無可爭議的皇冠上的明珠。見證奧斯曼帝國在 16 世紀建造的建築奇蹟,甚至可能見證勇敢的當地人跳入下面涼爽的海水中。


老橋(Stari Most

拍攝於 2022 年 5 月 2 日涼爽潮濕的雨中(最高溫度 59°F,最低溫度 43°F)

布拉格查理大橋
Charles Bridge in Prague

布拉格查理大橋高聳在伏爾塔瓦河上,是中世紀建築的傑作。這裡排列著巴洛克風格的雕像,熙熙攘攘的街頭表演者,是歷史愛好者和觀光客的必遊之地。

捷克布拉格查理大橋街頭表演 (04/23/2022; YouTube linklink)

佛羅倫斯老橋
Ponte Vecchio in Florence


老橋的名氣源自於其歷史意義、建築特色和現代魅力的獨特融合。作為時間和戰爭的倖存者,它具有巨大的歷史意義。其建築以商店和瓦薩裡走廊為特色,提供獨特的體驗。



威尼斯的嘆息橋
Bridge of Sighs in Venice


威尼斯的嘆息橋是一座巴洛克時代的白色橋樑,有一個帶有柵欄的小窗戶。囚犯們從總督宮穿過它來到威尼斯監獄,最後一睹自由。

@MadebyVadim


德國的魔鬼橋
The Devil's Bridge in Germany


德國克羅姆勞公園的拉科茲橋(Rakotzbrücke)綽號“魔鬼橋”,是一座獨特的石橋,兩端呈鋸齒狀,似乎刺穿水面,倒影時形成完美的圓形。


Credit: @bokehm0n

德國海德堡老橋
Old Bridge Heidelberg, Germany


海德堡老橋,也稱為卡爾西奧多橋,是一座巴洛克時代的砂岩拱橋,可欣賞內卡河和城市天際線的壯麗景色。

Credit: Paul Michael


盧塞恩卡佩爾橋
Chapel Bridge in Lucerne


盧塞恩的卡貝爾橋是一座中世紀的有頂棚的木製人行橋,橋上裝飾著描繪瑞士歷史和聖人的彩色室內畫作。它橫跨羅伊斯河,附近有八角形水塔守護著。


以皮拉圖斯山為背景的橋樑北側景觀

挪威斯科傑橋
Skodje Bridge in Norway


挪威的斯科傑大橋是一座由兩座歷史悠久的鵝卵石拱橋組成的建築群,曾經是挪威最長的橋樑,橫跨強大的斯科傑斯特勞門洋流。

Credit: @bokehm0n

義大利馬達萊納橋
Ponte della Maddalena in Italy


馬達萊納橋(Ponte della Maddalena),在義大利也被稱為魔鬼橋,是一座中世紀的駝背石橋。它因其引人注目的拱門和與民間傳說的歷史聯繫而成為受歡迎的地標。

Credit: @thedustyvalise on Instagram

巴黎亞歷山大三世橋
Pont Alexandre III in Paris


巴黎的亞歷山大三世橋是一座華麗華麗的橋面拱橋,橋上裝飾著鍍金雕像和仙女。它享有塞納河、艾菲爾鐵塔和榮軍院的壯麗景色,使其成為散步和欣賞城市宏偉的熱門地點。

Credit: @itsrapha83

上橋和下橋, 班貝格
Upper and Lower Bridges, Bamberg

班貝格的上橋和下橋是一對迷人的橋。上橋上裝飾有壁畫,具有歷史意義,下橋上有聖庫內貢德 (St. Cunegonde) 雕像,可以欣賞到雷格尼茨河 (Regnitz River) 和舊市政廳如畫的景色。


Credit: Lennart Pagel

羅馬聖天使橋
Ponte Sant'Angelo in Rome

羅馬的聖天使橋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橋樑,上面裝飾著天使雕像,形成了一條通往高聳的聖天使城堡的戲劇性通道。

劍橋的嘆息橋
Bridge of Sighs in Cambridge


劍橋的嘆息橋是新哥德式的傑作,與威尼斯的地標遙相呼應。與它的同名者不同的是,它的嘆息很可能是在課堂之間穿行的學生們低聲說的,而不是哀嘆命運的囚犯。

威尼斯裡亞托橋
Ponte di Rialto in Venice


威尼斯的里亞托橋是該市最古老的大運河橋,其雄偉的拱形結構令人驚嘆,兩側都是商店。這裡提供熙熙攘攘的市場景觀和標誌性的拍照機會。

Credit: Marcin Skołucki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