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30, 2016

練習和自己一起變老





◎文:段鍾沂(滾石文化董事長)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相對於這首曾經紅極一時的歌曲,
滾石董事長段鍾沂卻說:學會獨處,和自己一起變老,才酷!
從不服老、接受老,他體驗到老年原來可以很有意思。

--------------------------------
「老」這件事,其實是不知不覺的,因為從小到大,日子一天天地過,經歷過青少年、壯年、中年,當你警覺到老的時候,會覺得有點唐突、意外,甚至不願意相信自己老了,但慢慢地會有一些現象、身體上的訊號,告訴你:你老了。



我不想變老

幾年前我的食量開始下降,我覺得很奇怪,因為以往食量很大,現在是再好吃的東西,都只能淺嘗,一開始還以為身體出了狀況,後來請教醫師,醫生問我幾歲,那時大概六十五歲左右,他說:「這是正常的。」我還很納悶:為什麼!

食量下降之外,經常打翻杯子或是東西拿不穩,剛開始很懊惱,覺得自己怎麼那麼不小心,後來才曉得,年輕時皮下組織分泌很多油脂,拿東西時會產生摩擦力,可以握緊物品,隨著年紀漸長,皮膚愈來愈乾燥,隨手拿取物品時,以為自己握到了,其實沒有。

老的跡象也逐漸蔓延到各個器官,家人和朋友都反應我說話的聲音變大了,電視機的音量也愈開愈大,原來是聽力退化,所以不自覺地提高音量。而且,看電視經常看著看著就睡著了,閱讀也是如此,很難完整地看完一本書……一點一滴的累積,包括體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最嚴重的就是記憶力衰退。

這幾年身邊的朋友都有一個共通現象,就是忘記車子停在哪兒。前一陣子,我騎腳踏車去淡水,一般我都是早上騎車,那天忙到下午才出門,所以直接開車到河濱車道。

當時心裡有點急,停好車,腳踏車一卸下來,我就開始騎,結果回來找不到車子,加上天色暗了,我找了一個多鐘頭,非常沮喪,甚至一度坐著發呆,因為沒體力了,最後只好打電話叫兒子來接我。

生理的退化,立刻帶來很多生活上的挫折,接著心理的挫折也會跟著浮現--沒有信心。以前騎單車,凌晨一、兩點騎也沒問題,現在膽子變得很小,天黑了就想趕快回家,開車速度也變慢了。面對這些現象,你會覺得沮喪、懊惱,大概還有點兒不太服氣。

老來,我們沒有警覺,當我們要面對它的時候,又很排斥,最大的抗拒就是疾病和死亡。我常在想,悉達多太子四出城門看到老病死的現象,他也想不通,人生在世是否一定會面臨老病死,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嗎?於是悉達多去尋找答案,後來他覺悟了,人生本來如此,有生就有滅,老了就會病會死,雖然老賢者,告訴我們不要害怕。話雖如此,面對老病死還是會感到不安,我常開玩笑說自己「貪生怕死」,幾年前戒了菸,而且飲食愈來愈健康、維持運動習慣,因為想要活得舒服一點、活得久一點。



從觀察中學習老

我有一群朋友,以前常約出去打球,這二、三年間,大家的健康陸續出了問題,其中一個心臟開了二次刀,需要坐輪椅;一個最近得了流感,變成肺炎住進加護病房;也有人心肌梗塞往生。突然間,你會發現生活周遭都是老病和死亡。這有點像是,當你開BMW時,你會覺得滿街跑的都是BMW;當你開Honda時,你會發現街上都是Honda;當你六十五歲時,你眼裡看到的也都是老人。

我的公司在國父紀念館附近,天氣好的時候,兩側的公園內會看到一群老人坐著或躺在輪椅上,後面跟著一群外傭在聊天、講電話,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有什麼感覺?我幾乎每天看到這樣的情景,這也讓我思索:我們用什麼態度迎接老?面對老?

我是1948年出生,我們這一代,也就是現在六十~七十五歲之間的人,所有的生活經驗都是自己摸索出來的,父親那一代的生活和我們截然不同,沒有人可以做示範,我們必須自己摸索怎麼老。老是需要學習的,如果不去學習,就會跌跌撞撞、付出代價。如何學習?向彼此學習。

我身邊就有兩個例子,一個是媽媽,一個是哥哥。媽媽今年九十二歲,一個人住,自己買菜、做飯,有個外勞照顧,每個禮拜孩子和孫子都會過去陪她;而哥哥只大我一歲,退休不久,因為小腦萎縮退化,生活無法自理,現在住在安養院。

載大哥去安養院時,感觸很深,他的家當就是一個黑色塑膠袋,那些他珍藏的畫作、旅行時買的紀念品、名家吹製的花器、數百本藏書、幾面牆都不夠放的唱片、CD……都送人了,這也讓我看到,原來人生走到最後,一個袋子就搞定了,很多東西,真的是多了。

相較之下,媽媽為什麼可以一個人住?這狀況是誰創造出來的?不是我們兄弟,是她自己創造的。媽媽的健康不算很好,因為支氣管擴張,進過加護病房幾次,但是她懂得生活,有自己的消遣,經常動腦筋、找事做,而且能夠享受生活中的成就感和挫折感。如果一個人對什麼都無感,那就完了。

從媽媽身上讓我看到,要擁有獨立自主的老年生活,第一個要健康,不只是身體健康,還有心理的健康。這些觀點,年輕時我也不相信,現在終於服氣了,而且完全信服,因為眼前所有的毛病都是過去十幾、二十年累積而來,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

古希臘哲學家推崇音樂和體育,因為運動鍛鍊身體、音樂陶冶心靈,身心得以和諧發展,生活品質就能提昇。所以無論什麼年紀,都可以從飲食、運動、閱讀、聽音樂等方面著手,將來會結什麼果,我們不知道,但要種下善因。當你懂得照顧自己、安排生活,別人自然就會來親近你,老了,身旁圍繞的是孩子、孫子和朋友;如果沒有照顧好自己,旁邊就是醫生、護士和陌生人。

所以「老」這件事,不是只有自己的老化,還涉及醫療照護、人力資源配置等複雜的議題,這也是臺灣人口老化遭遇的困境。老了,如果沒錢怎麼辦?病了,由誰來照顧?……歸根究柢,還是先把自己照顧好,尤其年輕的一代,現在就要練習照顧自己,不要成為家人的負擔、社會國家的負擔。

學會獨處 享受一個人

對老的理解,可以透過觀察、閱讀,尤其現在資訊很多、取得很容易,但每個人的狀況不一樣,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體驗,因為老是自己的事情。

這幾年,獨自外出開會或談事情,一回到辦公室就忘了會議內容,只記得其中一、兩件事情,太太曾建議我做筆記,但寫一寫又懶了,這就是老了。其實我也想退休,但身邊有許多退休後生病或者惶惶不可終日的例子,讓我不敢輕言退休。

幸運的是,我很會沒事找事做;不用做偉大的事,就做平凡的事,平凡的事,會愈做愈開心。平常除了公司的業務,我還到政大、淡江教書,下了班,如果沒事,我就回家做飯。我很喜歡做飯,因為料理要有plan,從採買、備料、洗菜,最後還要洗碗收拾,動腦又動手,充滿樂趣。

老了要學會獨處,習慣自己一個人,並不是把自己封閉起來,而是一個人也可以很舒服、很自在。



心態決定一切

回顧這一生,覺得自己很幸運也很感恩,因為自己天性樂觀,所以即便遇到一些棘手的事,也不覺得是挫折。就像當初辦雜誌,負債累累,每天就是借錢、借錢、借錢,晚上睡在辦公室的桌子上,沒錢吃飯時就蒐集玻璃罐換錢,或者典當相機,採訪需要用時再贖回來……現在回想起來,仍然覺得那是很棒的一段經歷。

那已經是三十五年前的事了,說不定我還可以活個二十年、三十年,這中間會發生什麼事?會老、會病、親人會離開,這些都可能發生,所以我就是珍惜現在、感恩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多年前,我受邀到雲南蒙自擔任時報廣告獎的頒獎人,典禮結束時,被湧進來的人潮踩斷腳,還好很幸運,送醫速度很快,獲得妥善的照顧。回臺後,太太從美國來看我,一進醫院就要拍照傳給朋友看,讓人啼笑皆非。當時還接到岳父的電話,他說:「恭喜,打斷腳骨顛倒勇!」這就是生命的哲學與面對。

環境不會變、事情不會變,但自己可以變。其實我的腳一直沒好,變成創傷性關節炎,走路走久了會痛,一開始我還拿拐杖,後來決定丟掉柺杖,要痛就讓它痛吧,照常走路、騎車、游泳,才發現真的可以和「痛」和平相處。

人生不能倒帶,如果抱怨自己倒楣,不會改變任何事情。同樣的,人一定會老,我們能做的,就是去迎接它。你的心情,決定你的處境;不要把焦點擺在自己身上,多關心身邊的人,看看小孩、小動 、小花小草,人生會變得很有意思。(許翠谷採訪整理)

Wednesday, October 26, 2016

法國麵包 –長棍子麵包(La Baguette)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在其 600 項其他項目清單中增加了“法式長棍麵包的手工知識和文化”,同時也加入了中國傳統製茶和被稱為“talchum”的韓國面具舞等項目 - 兩者也是首次於2022年列入。—英國廣播公司的新聞

無油無糖酵母麵包(法文pain au levain) ,法國人拿來當「主食」(就像我們吃米飯) 的麵包共有棍子麵包(最大眾的la baguette)、巴塔麵包(le bâtard)、鄉村麵包(le pain rustique / de campagne)、裸麥麵包(le pain de seigle)、波勒卡麵包(la polka)、全麥或雜糧麵包(le pain complet / aux graines et céréales)等,是法國各地大小麵包店裡賣的基本款;而有加糖、奶油或包餡的像可頌(Croissant)、布里歐修軟麵包(Brioche)或甜酥麵包(Viennoiserie)等屬於點心類麵包。

我們把生米煮成熟飯,當主食天天吃餐餐吃,不需要在其中加油添醋放防腐劑,同樣地,法國人當正餐最常吃的就是法國棍子麵包(也叫酸酵麵包Sour Dough Bread),成份裡當然也不會有奶油香精膨鬆劑!所以,在法國走進麵包店,你聞不到直覺印象裡那種幾百公尺外就聞得到的甜膩奶油香「精」味,站在櫃台前,鼻子、眼睛、連皮膚都能深刻感觸的是滿屋烘焙過的麥香與溫熱。 (和台灣完全不一樣,店內麵包的擺放完全不是開架式),要什麼麵包客人必須開口跟店員指定,然後再讓店員用紙張或紙袋包好和你結帳,像宮崎駿動畫<魔女宅急便>裡琪琪幫忙的麵包店那樣.

法國法律規定麵包不能使用防腐劑,而麵包在出爐6-8小時之後就開始老化24小時內會愈來愈不新鮮,所以各家麵包店都有他們自己培養酸酵種的祕方,來製作品質穩定不易發霉的酸酵麵包(法文pain au levain / 英文sourdough bread),因為酸酵中含有天然的防腐劑-乳酸菌(酸麵糰中乳酸菌酵母菌比例大約是100:1) ,能延緩麵包老化的速度並增加其濕潤富彈性的口感,(酵母菌只是用來膨脹麵團,但乳酸菌對胃腸有益處)。酸酵麵包不易發黴,但也不會有法國人在家囤積棍子麵包的,除了早餐可能熱烤前一晚吃剩的麵包,其實多數的法國家庭都是天天上麵包店買新鮮出爐的棍子麵包當正餐主食,難怪(據聯合國法國食物農業組織FAO估計) 光法國本土一天消耗48 600 000根棍子麵包(不包括其他麵包) ,每年吃掉大約100億根!)

法國食品法(1993)明文規定市售棍子麵包(la baguette) 只能包含四種成分水、麵粉、酵母、食鹽,其他任何一種佐料加入到其中(像是加入全麥或裸麥麵粉以及其他穀類果乾堅果等,都要給成品一個不同於原本的名字。台灣每年都會評選冠軍米,巴黎每年也會評選「La Meil​​leure Baguette d'année」(年度最佳棍子麵包),冠軍除了有4千歐元的獎金之外,還會成為總統府御用麵包。棍子麵包的外型必須符合長55~65公分,重250~300公克的標準,評審會從外型、香氣、烘烤、碎屑等方面來評分。在美國康乃爾大學一位世界公認法國麵包專家的歐洲歷史學教授Steven L. Kaplan定義完美的法棍風味是"麵包外殼與麵心的婚姻結合"。

除了水、麵粉、酵母、食鹽,法國的棍子麵包依法只可添加少量的三種添加劑: 2%的蠶豆粉、0.5%的黃豆粉或0.3%的麥芽粉.

美加和台灣大多數製作Baguette的麵包店家都會加麥芽精,包括吳寶春師傅所公開的配方,一可加添風味,二可作為酵母菌的食物使其產生CO2讓麵糰膨脹(Baguette不加糖,酵母菌發酵時缺少食物)。

古老傳統麵包製作是以自然界無處不在的天然酵母發酵,但在細菌學發達後,快速酵母(或稱乾酵母粉、商酵等)被分離並以單一菌種培養來使用,以節省製作時間及成本,但這種麵包較沒有香味、較無保濕性、且較易變質,因此添加乳化劑、人工香料、防腐劑也時有所聞。天然酵母麵包就是天然酵母發酵(含乳酸菌)以較慢的方式,較長時間的作用,保留原本麥香,且可將澱粉分解成乳酸,產生一些有機酸有其香味,乳酸、有機酸可抑制其他細菌,而較長時間與麵團作用消化分解,也產生一些有益的物質,較易消化吸收,保濕性及口感也較好,亦可助長腸內益生菌,強化腸胃之功能。天然酵母麵包達到有些酸味才有其效果,這樣的麵團,對於血糖上升指數(Glycemic index)較低對於糖尿病、高血脂、肥胖是較適合的選擇


注意事項:

*棍子麵包特點: 皮脆口感彈性(注: 廣東人叫”彈牙”. 上海人叫”有嗷頭”), 帶點鹹味和酸味及割線(切割時) 香脆頂皮會爆裂.

*未食用完畢的新鮮棍子麵包最好放在密閉的容器中,長時間接觸空氣會讓麵包變硬,隔餐或隔天食用時,在麵包上噴些水再以180度烤個2~3分鐘,美味依舊.

*法國人吃棍子麵包當早餐: 通常抹奶油、果醬、乳酪抹醬、蜂蜜等.
  法國人吃棍子麵包當午餐: 夾乳酪、番茄蔬菜、火腿片等.

  或者乾脆什麼都不加, 像俄國人咬或用手撕著吃, 也別有風味.

Wednesday, September 28, 2016

身體打來電話,你一定要接!



头晕、头昏早晨醒来后头晕、头昏,可能出现了颈椎骨质增生或血黏度高等疾病.
心慌饥饿感凌晨4-5点钟醒来有强烈的心慌饥饿感,且疲乏无力,直到吃早餐后不舒适的感觉才逐渐消失,提示可能有糖尿病倾向.
清晨浮肿如果在起床活动20分钟之后还不彻底消失,则提示可能有肾病或心脏病.
棕色尿液提示肝脏可能出现问题.
口臭可能是胃或肝出现了问题,或是牙周病引起.
口中有氨味要格外注意肾脏的健康.
眼睑苍白提示可能患了缺铁性贫血.
眼角出现模糊的灰环说明心脏可能有问题,中年男性应马上与医生联系.
脸色潮红可能与心脏病或高血压有关.
恶心想吐除去怀孕的原因,若每天早上都如此,可能是慢性胃炎.
舌面白而呈毛茸状态提示免疫系统功能严重失调或身体出现了某种癌变白.
眼睛痛除去用眼疲劳的原因外,看书看报时眼睛剧痛就要小心青光眼了.
手发抖可能是甲亢,也可能是帕金森氏病.
吃油腻食物后上腹疼痛,并放射到右肩背部很可能是患有肝胆疾病.
食欲亢进,体重却减轻可能患了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没有食欲,见到油腻就恶心,易疲劳可能是患了肝炎.
饭后总是出现反酸、腹胀或腹痛等症提示积食了,要多吃新鲜蔬菜,三餐要注意清淡、好消化.
爬楼梯时心慌、胸闷提示心脏功能较弱.
指尖比指节更粗大可能患有较严重的肺部疾病.
指甲生长缓慢,没有光泽且变黄变厚提示淋巴系统出了毛病.
手背静脉突出随着年龄增加,会有此现象,但也有心脏病的可能.
手掌泛红肝脏出现问题时,因荷尔蒙失调,手掌会发红.
手掌潮湿过度兴奋或紧张时手掌会出汗,若常如此则可能是甲状腺异常.
背痛除了肌肉痛,也可能是脊椎或内脏有了毛病.
伸懒腰时腰痛多为坐姿不良.
单纯头晕若不是因为工作单调,请检查一下甲状腺.
洗澡时头发容易脱落提示头发养分不足或是荷尔蒙分泌异常.
黑痣变大或新长出痣当心皮肤癌的侵袭.
皮肤上出现非摩擦所致的红斑有可能是肝病的前兆.
打鼾情况十分严重则提示可能鼻子或呼吸道出了问题.
磨牙如果每天晚上都磨牙,牙齿一定出了问题.
必须高枕头才能入睡提示心脏功能弱.
经常因脚抽筋而惊醒提示可能是缺钙或动脉硬化.

Friday, September 2, 2016

當你老了

Video 1.  莫文蔚 Karen Mok《當你老了》(YouTube link)

當你老了


作詞:葉芝 趙照
作曲:趙照


當你老了 頭髮白了 睡意昏沉
當你老了 走不動了
爐火旁打盹 回憶青春

多少人曾愛你 青春歡暢的時辰
愛慕你的美麗 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個人 還愛你虔誠的靈魂
愛你蒼老的臉上 的皺紋

當你老了 眼眉低垂
更多更詳盡歌詞 在
燈火 昏黃不定
風吹過來 你的消息
這就是我心裡的歌

當你老了 眼眉低垂
燈火 昏黃不定
當我老了 我真希望
這首歌是唱給你的


這首歌的歌詞出自於威廉·巴特勒·葉慈( William Bulter Yeats,1865-1939 ) 的同名詩作,是葉慈獻給女友毛特·岡妮熱烈而真摯的愛情詩篇。

葉慈是愛爾蘭著名詩人、劇作家和散文家,20世紀最重要的英文寫作詩人之一, 192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獲獎理由是 “用鼓舞人心的詩篇,以高度的藝術形式表達了整個民族的精神風貌”。

When You Are Old


BY WILLIAM BUTLER YEATS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Video 2.  世界有名的影星及人道主義者, Audrey Hepburn (奧黛莉赫本; YouTube link)


Audrey Hepburn (奧黛莉赫本, 1929-1993)

Audrey Hepburn was a British actress and humanitarian. Recognized as both a film and fashion icon, she was ranked by the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as the third-greatest female screen legend from the Golden Age of Hollywood, and was inducted into the International Best Dressed List Hall of Fame.

Later in life, she devoted much of her time to UNICEF, to which she had contributed since 1954. Then, she worked in some of the poorest communities of Africa, South America, and Asia between 1988 and 1992. In December 1992, she received the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in recognition of her work as a UNICEF Goodwill Ambassador. A month later, she died of appendiceal cancer at her home in Switzerland at the age of 63.

Saturday, August 20, 2016

楊育正—孩子,我卻從不曾離去

當你們不再看見我的時候,
孩子,我卻從不曾離去。

早晨,陽光照進你的門窗,
你是否感到溫暖?

孩子,我就在你的身旁。
日落時,微風拂過樹梢,
在沙沙作響的枝葉聲中,
孩子,你可聽到風中夾雜著我的言語?

夜深時刻,當清涼的月光從門縫滲入,
那時我正躡手躡腳,
深情的凝視著你,
我的孩子,
縱然你從此不再看見我,
我卻從來不曾離去。





原文網址: 馬偕院長楊育正罹癌告白 「將人生往前移」網友淚轉貼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110/315013.htm#ixzz4HtQTUKQz

Friday, July 22, 2016

以清淨心看世界—林清玄




回到最單純的初心,
在最空的地方安坐,
讓世界的吵鬧去喧囂它們自己吧!
讓湖光山色去清秀它們自己吧!
讓人群從遠處走開或者自身邊擦過吧!

我們只願心懷清歡,
以清淨心看世界,
以歡喜心過生活,
以平常心生情味,
以柔軟心除掛礙。 

—林清玄

Monday, July 11, 2016

莫言的人生哲理

莫言
莫言自嘲說:他年輕時怕多言,易於開罪別人,所以筆名 《莫言》。現年60歲,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中國人首開記錄第一人。

【我】


有一天
》 字丟了一撇,成了 《》 字,
為找回那一撇,

》 問了很多人,那一撇代表什麼?

商人說是金錢,
政客說是權力,
明星說是名氣,
軍人說是榮譽,
學生說是分數…

最後:
《生活》告訴《我》
那一撇是:
健康和快樂
沒有健康和快樂,什麼都是浮雲一片!


【兩種人】


我敬佩兩種人:
年輕時,陪男人過苦日子的女人。
富裕時,陪女人過好日子的男人。

我遠離兩種人:
遇到好事就伸手的人;
碰到難處就躲閃的人。

我掛念兩種人:
相濡以沫的愛人;
肝膽相照的朋友。

我謝絕兩種人:
做事不道義的人;
處事無誠意的人。

我負責兩種人:
生我的人;
我生的人。

我珍惜兩種人:
肯開口規勸我的人,
會真心牽掛我的人!




【風的一生】


10 歲——風趣天真
20 歲——風姿綽約
30 歲——風華正茂
40 歲——風韻猶存
50 歲——風花雪月
60 歲——風滋骨痛
70 歲——風雨飄搖
80 歲——風燭殘年
90 歲——瘋癲無常
100歲——風光大葬

【人生哈哈鏡】


17, 18 ——玩成披頭散髮
27, 28 ——立志奮發
37, 38 ——見錢就挖
47, 48 ——意氣風發
57, 58 ——鞋無人擦
67, 68 ——備定行李出發
77, 78 ——隨時人間蒸發

【人生哲理】


每一個在你的生命裡出現的人,都有原因,
喜歡你的人給了你溫暖和勇氣。
你喜歡的人讓你學會了愛和自尊。
你不喜歡的人教會你寬容與尊重。
不喜歡你的人,讓你自省與成長。
沒有人是無緣無故出現在你的生命裡的,
每一個人的出現都有原因,
都值得感激。

因為看輕,所以快樂,
因為看淡,所以幸福。
我們都是天地的過客,
世上很多事,我們都做不了主。
譬如過去的時間,譬如走散的人。

"心" 字三個點,沒有一個點不在往外蹦。
你越想抓牢的,往往是離開你最快的。
人生,看輕看淡多少,痛苦就離開你多少。
人人都怕自己不清醒,希望自己心明如鏡。

其實人生何必太清醒?

【三分七分的掂量】


做粥要放三分米,七分水。
處事要三分為己,七分為人。
對朋友要三分認真,七分寬容。
對家庭要三分愛,七分責任。
看文章要三分在看,七分在品。
喝酒要到三分醉,七分醒。
三分....七分...不這是人生的掂 量。


看的是書,讀的却是世界;
沏的是茶,學的却是生活;
斟的是酒,品的却是艱辛。
人生就像一張有去無回的單程車票,
没有彩排,每一場都是現場直播!

Friday, April 15, 2016

一個人的老後 (書評)

作者上野千鶴子,1948年生,富山縣人,京都大學研究所博士課程修畢,現任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社會學系研究所教授。

本書共分六章:

第一章『歡迎加入單身一族』

『結婚也好,不結婚也罷,無論是誰,最後都是一個人』。一針見血道出人生真實結局,最後的人生終究是一個人。


第二章『如何選擇生活住居?』

作者認為不用再為家人和工作而煩惱,能好好享受人生的基本條件,就是『有一處專屬自己的住所』。許多入住照護設施的年長者『想回家生活』的願望,甚至是指『想回到一處專屬於自己的家』,而不是『和子女同住的家』。


第三章『如何維繫人際交往?』


老後別只依賴職場上的友情,也應該在其他領域拓展關係,高科技如網路與手機,也是行動不便老者之低廉的交友方式,建議老人能夠交一些可以『一起吃飯』的朋友。


第四章『如何做好理財規劃?』


有一個比較值得大家去遵循的建議:那就是『不要輕言退休』,作者鼓勵銀髮族積極去從事『第二春』,或是『第三春』的小事業,老年生活當中有個『專業小舞台』讓自己的能力繼續發揮並賺點小錢,不論在實質與精神面上都值得銀髮族去嘗試。


第五章『如何面對醫療照護?』

人一旦步入暮年生活,的確得面臨『誰來照顧自己』的問題。雖說現實社會的照護系統日漸完善,但接受照護仍需無比的勇氣與智慧。此時,仔細傾听自己的聲音,誠實面對自己的身體,一旦成為受照護者也可以坦然以對。


第六章『如何劃下人生句點?』

人生的句點,這裡指的當然是死亡,一個人離開這個世界後,還能留下什麼?自己又想以什麼方法離開人世?以下是單身者往生前就可以做的四項準備:
  1. 平常多與人接觸,建立良好人際關係,以利往生後能及早被發現。
  2. 盡早處理掉不能留下的物品。
  3. 關於遺體遺骨的處理,最好選擇不會讓生者感到困擾的處理方式,並且讓生者充分瞭解自己的意思。
  4. 準備好一切身後事的費用及謝禮,千萬別認為別人的幫助是出於義務或理所當然。單身者若能抱著這種想法享受人生,便能安心的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相片 來源 》
  • Ashish Langade

《另外閱讀》
  1. "養生之道" 文章
  2. Travel and Health (English)
  3. Travel to Health (English)
  4. Travel to Wellness (English)

Monday, March 28, 2016

人生哲言 二十则

最近,有一群六十歲以上的長者,被詢問以下的問題:
“如果給你一半年齡的年輕人,你會賜予什麼樣的人生建議?”
雖然這個問題聽似簡單,但他們的回答卻令人尋味。



  1. 人們總愛說,“必須找到一份差事是只做自己喜歡的事”。但這並不可能。合適的工作是某些日子你喜歡,大多數日子能忍受,並可幫助支付日常生活費用的。沒有人會找到一份天天都喜歡的工作。
  2. 人生苦短。不要太早結婚,應好好的活人生。造訪不同的地方,嘗試不同的事。如果金錢許可的話,做個背包客,到一些可負擔得起的地方。還是獨身時,不添家當、不買閒物,倒是多看看世界。閲讀幾本旅遊雜誌,選擇一個目的地,就前往。
  3. 不要把人生看得太嚴肅。即使處境無比黑暗或絕望,也要沉著的面對人生當中的任何高低起伏。
  4. 如是真實的朋友,當你在凌晨2點召喚他們,他們也會應聲而至。其他的、只不過是熟識客而巳。
  5. 你一生中所遇見的貴人,是願意與你分享他們人生經驗的。將心比心,你也應彼此對待。
  6. 孩子成熟得很快。在他們未長大成人前,充分享受與他們共處的時間。
  7. 在臨終前,沒有人會後悔未曾努力的工作。所以、別將工作擺在家庭、朋友、或自己之先。
  8. 無人可預料自己可活多久。相信我的話,無論活長活短,你都會後悔在年輕時,未曾更好的照顧自己。
  9. 如果你被淹沒在現實生活裹。停下腳步,回到眼前。欣賞周遭美好的;深呼吸,並放鬆自已。
  10. 必須健康的飲食、定時的運動,對待自己就如一名糖尿病、心臟病患者、或是得了中風 的 。如此你將來才不會真成為這樣一位患者。
  11. 我們只活在世上一次。所以不要一朝醒來,發現自己已邁入60歲,還未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12. 或許並非像其他大道理一般,但我認為這是重要的。必須照顧牙齒,定期使用牙線,清理牙縫。老年時,牙齒問題是可怕的。
  13. 不要把別人的意見,當做聖經。你可以求教於智者,然後將自己的情況加在考慮當中,再做出最後的決定。換句話說,你必須自己作出最後的決定。
  14. 萬物皆虛空。不要看重物質的,而要寶貴時間和經驗。
  15.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相信我,今日關節的任何損傷,即使你認為已經完全康復了,還是會造成以後的煩惱。。
  16. 凡事感恩,並活在當下。這是什麼意思?不可如同時下的年輕人,去特地的營造快樂。而是該從小地方去發現。我們不會永遠的存活在這美好的世間,幸福可以從生活當中的小事物中去尋獲。不要只發短訊,而該拿起電話。譬如打電話給你的母親,縱使沒什麼特別的話題都好。這些才是重要的。
  17. 付清手中的帳單,遠離債務。這多年來,要是我可以保留所有支付的利息錢,我早可退休了。
  18. 嫉妒是最傷情感的。信任你的另一半。因為還有誰會是更值得你信任的呢?
  19. 如果你有一些似乎不可能實現的夢想,也無妨嘗試。因為歲月,只會讓它變得更不可能。以後也可能成為他人的負擔、來代你完成。
  20. 當你第一次遇見一個人,對他應不存任何先見,包括他的種族,性別,年齡,或衣著。忘記這一切,你什麼都不知道。因為事先的假設或成見,會限制了彼此的人生境界。

文章來源

Monday, March 14, 2016

周有光(享年112歲): 5句話,教你活過100歲

周有光,生於1906年,2017年1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12歲。更精彩的是他的人生經歷,可以說,他的一輩子活了別人幾輩子—如果你不認識他,提醒你、漢語拼音就是他發明的!

  周老50歲前,專攻經濟,是金融學家和經濟學教授。 50歲後他改行從事語言文字學,花費三年時間發明了今天我們常用的“漢語拼音”,也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更加“開了掛”的是,愛因斯坦竟曾經兩次接見他。

  與其一生的成就相比,他的111歲高齡才更加“開掛”! 100歲後,他還在寫書出書,如今111歲的高齡依然堅持寫作,腦子不亂,眼睛不花,能吃能喝,身體倍棒!談起長壽,他總結了5句話,教你活過100歲!




第一句:人不是餓死而是吃死的,我從不吃補品!

  我從不吃補品,人家送來的補品,我也不吃。我以前在銀行工作,很多人請客,一些人拼命吃,而我就不亂吃東西。我記得以前我在上海有一個顧問醫生,他告訴我大多數人不是餓死而是吃死的,亂吃東西不利於健康,宴會上很多東西吃了就應該吐掉。

  俗話說“病從口入”,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哪個不是一口一口吃出來的?身體不需要,還拼命吃,反而損健康。吃要健康,沒有餓死的人,只有撐出來的病。飲食上,很多葷菜不能吃,不吃油煎肉類,主要吃雞蛋、青菜、牛奶、豆腐四樣。但是牛奶和雞蛋都不能多吃,雞蛋一天一個,上下午各喝一杯紅茶。

第二句:心寬壽長,遇到什麼事情我都不生氣!

  我對一切身外之物都看得很淡。佛教裡有一句話,你對身外之物看得太重,你的精神就痛苦了。很多年以前我有失眠症,睡不著覺。 “文革”時期我被下放到農村,失眠症卻治好了,一直到現在我都不再失眠。所以,我跟我的老伴都相信一句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遇到任何不順利的事情,不要失望,不要生氣。

  有兩句話我經常講: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遇到突發意外毫不驚慌,無緣無故的錯怪冤枉也不生氣)。這是古人的至理名言,很有道理。季羨林寫過《牛棚雜憶》,各種罪名,都不要生氣,都不要驚慌。這就考驗我們的涵養和功夫。想長壽要有涵養,不要讓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第三句:生活越簡單越好!

  我現在的生活簡單:睡覺、吃飯、看書、寫文章。我每個月發表一篇文章在報刊上,是雜文。

  飲食上,我主要吃雞蛋、青菜、牛奶、豆腐四樣。穿衣服也簡單,別人送的漂亮衣服沒有機會穿,因為不怎麼會出門,穿出來也覺得不自由。我也不怎麼旅遊,在家裡寫作、喝茶、看書,修身養性。

  以前認為我們不可能長壽,因為青年時身體都不是挺好。我年輕時生過肺結核,患過憂鬱症。結婚時,家裡的老媽媽偷偷找了算命先生給我們算命,說這對夫婦只能活三十五歲,我們就笑笑。我覺得算命先生沒有算錯,是我們自己改變了我們的壽命。

  我們的生活比較簡單有規律,不亂吃東西,不抽煙,不喝酒,喝酒喝點啤酒。從前客人來,我們要敬煙,買了很好的煙,都請客人抽,自己不抽。我想生活有規律,胸襟要寬大,碰到許多困難,胸襟寬大就無所謂。

第四句:人到老年,我一直堅持“三不主義”!

  人到老年,我一直堅持“三不主義”:一不立遺囑,二不過生日,三不過年節

  不立遺囑家庭和睦,不過生日忘記年齡,不過年節生活平淡。日常生活越來越簡單越好,生活需要也越來越少越好。


第五句:夫妻生活要做到“舉杯齊眉”

  我的太太張允和(93歲)在世時,我們上午下午都喝茶。我喜歡喝咖啡,她喜歡喝好的清茶,“舉杯齊眉”。我們的理論是,夫婦生活不僅要有愛,還要有敬。古代夫婦“舉案齊眉”,我們今天沒有案了,就“舉杯齊眉”。

  喝茶喝咖啡時大家舉杯,這個小動作,我們堅持了一輩子。雖然是一個小事情,很有用處,增加家庭生活的趣味,增加家庭生活的穩定。夫妻之間彼此尊重敬重,這是古代傳下來的,很有道理。夫妻兩個人是生活在一起時間最長的人,只有天天開心,才會身心都健康。反之,三天吵一架,五天打一架,不僅誰都不開心,還傷身體損健康。

文章來源:

Sunday, March 13, 2016

晚春養生‏三寶—具排腸胃毒功能


Video 1.  春季腸道大掃除 | 天天養生 (YouTube link)

在晚春時分,如果你經常患感冒,鬧腸胃(食飢或腸熱)。可以試試以下3種養生食材:
    • 可以清理腸胃垃圾,清濕熱、利尿,及清肝明目
    • 是季節性食材—大自然所提供人們最佳的養身食材
      • 提供蛋白質
    • 因為它性寒涼,所以不適合脾胃虛寒的人食用,例如小孩和老人
      • 脾胃不健全的人,吸收點營養已不容易。這類人食用筍,會妨害身體吸收鈣或微量元素
      • 所以長者應適食或少食
  1. 櫻桃蘿蔔  (視圖)
    • 可以清理腸胃垃圾,通氣、清涼去火、消炎抑菌
    • 應適量(過多會引起腹瀉)
  2.  海參 (又稱海里的人參)
    • 這是最佳養身食材 ,並提供微量礦物質
      • 老少皆宜
    • 可以潤腸通便 (防止便秘)、滋陰潤燥、通便、抑制癌細胞
      • 陰陽雙補、補腎及提高性能力
      • 所有補腎食品,最佳食用時閒,皆在下午五點至七點
    • 癌症手術後食用,可抑制癌症轉移和生長
      • 患者可食用每天一根
    • 各種海參,食用價值相同
      • 其中以有苦味的最具藥效
      • 內腸也可食用,並養身(除了有點腥臭)
    • 料理撇步
      • 以雞湯燉小米。待稍熟後,加入海參燉片刻。

其他文章分享

Saturday, March 12, 2016

一位美國醫生的死亡之道

幾年前,我的導師、德高望重的整形外科醫師查理發現自己肚子上出現一個腫塊。他找外科醫生做了檢查,診斷為胰腺癌。這位外科醫生是治療胰腺癌的權威之一,發明過一套新型手術流程,將患者的五年生存期比例增加三倍(從5%提高至15%),儘管談不上什么生存質量。

第二天他回到家中,關閉診所,從此再沒踏入醫院一步。他盡可能地多與家人相處,於數月後在家中去世。他沒有接受化療、放療或手術治療,也沒用多少醫療保險。 
 
儘管不常被人談起,但醫生的確也會死。而且,他們死亡的方式與其他人截然不同。他們不同於常人的,不是比大多數人多用了一些治療手段,恰恰相反,他們極少治療。儘管總是時時刻刻在幫助別人抵禦死神,但當他們本人面對死亡時,往往極為淡定。他們清楚地知道會發生什麼,有什麼選擇,但凡想要的醫療護理,一般均能獲得,但他們只是平靜地離去。 

當然,醫生不想死,他們想生存。然而,他們太了解現代醫學了,知道它並非無所不能。他們會與家人談到這一切,確保在自己的那一刻到來時,家人不會試圖採取任何誇張的救護措施——他們不想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還被人打斷肋骨去做什麼心肺復蘇術。  

幾乎所有醫療專業人士都親眼目睹過人們所受的“徒勞的關懷”。在生命臨近終點時,醫生將尖端技術施加在危重患者身上,令其在病痛之餘,還要忍受無謂的苦難。病人的身體會被剖開,插進導管,與機器相連接,灌入藥物。所有這一切都會在重症監護室中進行,每天的費用高達上萬美元。最終花錢買到的是什麼?只有痛苦,一些我們甚至不願強加於恐怖分子身上的痛苦。

已經不知道有多少次醫生同事輕聲對我說:“答應我,如果你看到我受這種罪,就殺了我。”他們不是開玩笑。一些醫務人員隨身攜帶徽章,上面印著“不予急救”字樣,告訴醫生不要實行心肺復蘇術。我甚至看到有醫生將其做成紋身。

醫生為什麼不願意接受得天獨厚的醫護服務?原因很複雜,與患者、醫生和醫療系統都有關係。要了解患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請設想一個場景:某人失去知覺,被送往急救室。患者家屬恐懼萬分,當醫生詢問是否要“竭盡全力”時,他們的回答必定是肯定的。於是,患者的噩夢上演了。其實,家屬的意思常常只是“盡一切合理的努力”。問題是,他們不知道哪些措施是合理的。身處困惑和悲傷之中,他們也不會對醫生提出疑問,或者聽聽醫生怎麼說。在醫生這方面,當然就會“竭盡全力”,不管措施合理與否。  

上述情況司空見慣。問題的根源是人們對醫生的能力期望過高。很多人認為,心肺復蘇是一種有效的急救手段,其實,其效果往往微乎其微。我曾在急救室接收過無數經心肺復蘇術搶救無效的病人。如果患者病情嚴重、年老或罹患絕症,心肺復蘇術的效果就更不值一提,而就此引起的疼痛卻令人難以承受。知識貧乏和錯誤預期會導致一系列糟糕的決定。  

當然,患者並非產生問題的惟一因素,醫生也有責任。麻煩的是,儘管醫生們明白自己在“徒勞關懷”,他們仍必須找到一種方式,滿足患者及其家人的願望。再次想像一下急救室裡滿是悲痛欲絕、甚至可能歇斯底里的患者家屬的情景。他們與醫生互不相識,在這種情形下,信任和信心的建立是一件非常微妙的事情。為了節省時間、金錢或精力,人們早已做好了相信醫生的心理準備,當醫生建議需要進一步治療時,他們會言聽計從。

有些醫生的溝通能力比他人更強,有些醫生則更為固執,但他們所面臨的壓力都是相似的。從醫數十年裡,每當生死攸關的時刻患者家屬提出不合理要求時,我會站在外行人的角度,將事情的風險清楚明白地解釋一遍。如果患者或家屬仍堅持要採用我認為毫無意義或有害的治療方式,我會將其轉到另一位醫生或醫院進行治療。  

但這些被轉出去的病例仍令我無法釋懷。我最喜歡的一位患者是位律師,出身於著名的政客家族。她患有嚴重的糖尿病,血液循環很不好,而且,腳部已經出現疼痛。考慮到住院治療對她的病情不利,我盡一切努力讓她避免做手術,但她在醫院外諮詢了專家,而這些專家與我沒有聯繫。對於她的病情,專家們並不像我那樣熟悉,他們決定為其雙腳做血管搭橋手術,以便消除存在已久的血栓。手術並沒有改善她的血液循環狀況,刀口始終無法癒合。患者的雙腳都感染了壞疽,最終被雙雙截肢。兩週後,在一家著名的醫療中心,最壞的事情都發生了,她因搶救無效而死亡。 

在這個故事中,顯而易見,醫生和患者都難辭其咎,但在很多情況下,雙方都不過是一種更大系統——鼓勵過度醫療——的犧牲品。在一些不幸的病例中,醫生們採用“醫藥費報銷”的模式來做每件事,不管它多麼沒有意義,只要能賺錢就行。更常見的情況是,醫生怕被投訴,對患者言聽計從,為了避免麻煩,極少提出反對意見。  

即使人們已有準備在先,這個系統仍會使人喪命。我曾有一位名叫傑克的男病人,78歲,常年患病,曾經歷過15次大型外科手術。他對我說,在任何情況下,他都不想再用呼吸機了。然而,一個星期六,傑克嚴重中風,失去意識,被送進急救室。醫生們想盡辦法令他甦醒,並在重症監護室裡給他用上呼吸機。這是傑克最不願經歷的噩夢。當我趕到醫院接手治療後,我跟他的妻子及醫院的工作人員交談,出示傑克留下的護理委託書。然後,我拔掉了呼吸機,坐在他床邊。兩小時後,他過世了。 

儘管親手寫下了自己的願望,傑克卻沒有如願死去,醫療系統干涉了他。可事後居然有一位護士將我的做法報到院方,認為我在實施謀殺。當然,此事無果而終:傑克的心願明白無誤,他已經白紙黑字寫下來了。但警方的調查仍然令所有醫生心有餘悸。對我來說,不顧傑克的心願強行使用呼吸機,將他的生命與痛苦多延長幾週,要容易得多。如此一來,我還能多掙幾個錢,醫保也將額外多支付50萬美元。無怪乎這麼多醫生寧願過度治療。

但醫生絕不會將過度治療用在自己身上。他們成年累月地看到這樣做的後果。幾乎每個醫生都能找到適當的方式,更好地減少痛苦,在家中平靜地死去。臨終關懷的宗旨,是為病人提供舒適和有尊嚴的照顧,讓他更好地度過人生的最後時光,而非徒勞的治療。  

幾年前,我的表哥托什癲癇發作,後被查出是肺癌轉移到腦部。我安排他看了不少專家,得知要治好他的病,必須採取積極的治療手段,包括每周到醫院化療三至五次,他也許能活四個月。最終,托什拒絕任何治療,只是吃藥控制腦水腫。他搬來與我同住。

在接下來的八個月裡,我們做了很多他喜歡的事,享受到了幾十年來未曾有過的歡樂。我們去了迪斯尼樂園,他還是第一次去那兒;我們在家門口閒逛,每天吃我做的飯。吃著中意的飯食,而不是醫院裡的病號飯,托什甚至還長胖了些。他並不覺得特別疼,一直情緒很好。一天,他沒有醒來。之後的三天他始終處於半昏迷狀態,然後,他故去了。八個月來他的醫保只用於購買一種藥物,總花費約20美元。

托什不是醫生,但他知道,人需要一種高質量的生活,而不是活得久。這不是我們大多數人的追求嗎?如果在生命臨終護理中存在著一種完美狀態,那就是有尊嚴地死去。

至於我,醫生們已經知道了我的選擇。不需要誇張的拯救,我將靜靜地步入永夜,像我的導師查理一樣,像我的表兄托什一樣,像我的醫生同事們一樣。

——本文來源:《海外文摘》;作者:(美)肯·穆雷


其他文章分享

  1. 生老病死,都是人生中必須經歷的
  2. As Night Draws Nigh (Travel and Health)
  3. California right-to-die law to take effect this spring
  4. 從容地老去‏ (養生之道)

Wednesday, March 2, 2016

佛子三字經

Photo Credit: Benson Chen


Video 1.  《阿彌陀佛祈禱文》(YouTube link)


老中醫談健康和長壽的新理念

《著名醫學專家談健康和長壽的新理念》
——一個從醫40年的老中醫的肺腑之言

1.健康不等於長壽。

健康只能說明他的身體狀況好,而長壽則是說明身體的持久性和延續性,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以前有一位北京市十大健康老人,身體確實很棒。電視裡經常報導他的健身經驗。但是,有一天突然查出體內有兩處癌變,肺上是小細胞癌,食道是低分化癌,兩種癌都是惡性程度很高的,結果病情發展很快,我也未能將他醫好,不久就去世了。所以健康的人生存質量較好,而長壽的人生命力較旺盛。

2.生命有時在於運動,但有時也在於靜養。

經常鍛煉身體的人會比較健康,但不經常鍛煉的人未必不健康。健康的人抵卸疾病的能力強,不健康的人抵疾病的能力差,但是如若不被感染重病,照樣也能活得長久。你看那些病病歪歪的、常年藥罐子不離身邊的人,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活著,把那些所謂的身強體壯的人都“熬”下去了。常言道:柏木桶熬不過破瓦罐,小心駛得萬年船。而生活中常看到過於健壯的人說死就死了,根本都不帶商量的。就像體育運動員並不比一般人長壽一樣。我認為,體育競技比賽,是人類幹的一件蠢事,是人類爭強好勝的本能造成的,就應該取消這類比賽運動。過激的超負荷、超極限的運動只會損害人體、縮短生命,貌似健康,並不長壽。可以開展一些適量的體育表演,但不要以決雌雄。用一個國家拿金牌多少來衡量這個國家的健康水平,是荒唐不可取的,這個誤區也太大了!我提倡中老年人散步,每天走一個小時就很好。北大老校長馬寅初癱瘓在床,哪有多少運動?但也活到九十九歲。民進黨的創始人之一雷潔瓊九十多歲時患體位性低血壓,不能站立行走,我給她摸脈覺得腎氣很足,最後照樣活了一百多歲!過度的運動會損傷身體,加速人的損耗,加快了代謝並不一定會長壽。烏龜沒有兔子跑的快,但是烏龜比兔子代謝慢,壽命要比兔子長得多。慢性子的人常常比急性子的人長壽,可能與代謝慢有關係。所謂的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用來形容急性子很恰當。

3.簡單的、平靜的、安詳的生活和輕鬆愉悅的心情是長壽的基礎。

如果一個人一天到晚焦慮煩躁、擔驚受怕、惶惶不可終日,就不會有好的生活質量, 人長期在憂愁苦悶的心境下生活就會衰老很快,免疫功能下降,促使儘早走向死亡。所以,老年人一定要自尋其樂,常與人交流,不把煩惱的事情放在心上。 “只有沒心沒肺,才會活的不累”。虛雲大師活了120歲,是因為他遁入了空門,除卻了煩惱事。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起來,反倒悠閒自得,衣食無憂,得以延壽百年以上。如果像蔣介石一樣操心勞累,就不可能那樣長壽。

4.長壽和飲食的關係很複雜。

央視夕陽紅欄目經常採訪一些百歲老人,其中有天天喝粥吃鹹菜的,有吃飯吃到七成飽的。還有一對百歲老夫妻,老太太經常吃肉,老頭終生吃素。國學大師文懷沙從來都是隨便吃東西的,高鹽、高脂都不論,今年103歲了,我見到他還是紅光滿面、精力充沛。台灣國民黨中將王中泉老先生已經一百一十多歲了,吃東西也不講究,看上去只像八十歲的樣子,站在那裡說話一個多次小時都不累。看來人上一百,各形各色,一點都不假。我認為這關鍵在於你是什麼樣的體質類型。比如說有人喝牛奶就拉肚子,是因為體內缺乏半乳糖酶,有人吃了海鮮身上就癢,是因為對海鮮過敏,所以人和人差別是很大的,各有適應性。就像前面提到的一對百歲夫妻一樣,如果讓他們二人換一換飲食譜,可能兩人都活不到那個年齡。人是從猿進化而來的,本來就是吃素為主的,但進化的過程中一部分人改變了飲食習慣,如內蒙、新疆、西藏人,沒​​有太多的素食,不吃肉吃什麼?幾代人傳下來就適應了。而沒有遺傳吃肉基因的人,吃多了肉就消化不了,代謝不掉。就像一些從農村走到領導崗位的人,和一些企業家,家裡祖代都是吃不飽飯的農民,平時就很少吃大魚大肉,現在天天高粱厚味,身體根本適應不了,不出現動脈硬化、高血壓、高血脂、心臟血管病、骨質疏鬆等病才怪呢!這種人只有吃肉的嘴,而沒有吃肉的福。張開你的嘴巴看看你的犬齒,如果很發達,你就是能吃肉的那種類型的人,因為犬是吃肉的動物。否則你吃多了肉就沒有好下場。

5.長壽與睡眠的關係值得探討。

有人說睡眠必須充是,所以有的老人吃了晚飯八、九點鐘就睡了,但有人每天都很晚才睡,也從來不講睡什麼子午覺。腫瘤治療專家潘明繼幾十年來每天只睡四個小時,但也活到了八十多歲。世界上有一些終生都不睡覺的奇人,也並不是短命鬼。西方人沒有午休的習慣,午覺自然就不睡了,中國人子時在睡覺,而這時正好美國人是白天在工作,一個中國人到美國去,不可能子時去睡覺的。人本來就有 “貓頭鷹型”和“百靈鳥型”,不能說哪種類型好,哪種類型不好。所以我覺得,各人有各人的不同的作息習慣,只要按照自我的規律去作息,自自然然地,不過勞、不過少、不過多,自己覺得舒服就行

6.用藥的問題很麻煩。

現在許多人不能頤養天年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隨便亂吃中西藥。亂吃中藥在於不懂得辨證用藥,只知道什麼病用什麼藥,不知道什麼證用什麼藥,主要是不辨虛實寒熱。舉例來講,感冒有風寒風熱之分,風寒感冒要用辛溫解表藥,風熱感冒要用辛涼解表藥,如果吃反了,風寒感冒的更寒,風熱感冒的更熱,不但病不會好,還會加重病情,轉變成亞健康狀態,使體質更差,縮短了生命。亂用西藥的結果更是嚇人。我們知道絕大多數的西藥都是化學合成的,是地球上原本沒有的東西,是人體不需要也不接受的東西。我們天天談食物污染,是說我們食用的動物體內殘留大量的激素,植物體內殘留化肥和農藥。但是我們在吃這些食物時已經被它們代謝掉了一部分,這只是二次污染。而我們吃的大把的西藥卻是實實在在的一次性污染!這些化學藥品對人體健康的損害是長期地、持續不斷地、多髒器的,直接影響到人的健康和壽命。而中草藥絕大部分是地里長出來的,是和糧食、水果、蔬菜一個來源,比西藥相對安全許多,因此我勸大家防病、治病盡量用中藥,少用或不用西藥

7.老年人的發燒感染是過早死亡的主因。

我在一些大醫院參與搶救成功的高燒病人,有的不僅昏迷不醒,甚至沒有自主呼吸,我發現大多是陽虛發燒的病人。人們最不易理解的,也就是最容易忽略的就是陽虛發燒,西醫大夫更沒有這個概念。什麼是陽虛發燒?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就是夏天看到冰淇淋冒煙的現象,我們就錯誤的認為是熱燙的食物。陽虛發熱實際上是寒極生熱,是體內寒到了極點的發熱,是一種假像。這時如果再用大量的寒涼的抗生素或者退燒藥,控制不了感染是很危險的,很容易造成病人死亡!我見到的許多老年人包括一些老領導就是這樣悄然死去的。他們本來可以更長壽的,但是沒能活到自然的生命極限,因為沒有找到好的中醫用“甘溫除熱法”治療,就這樣被草草地結束了生命。 (本文在原文基礎上略有刪減)

《光明日報》2015年11月3日 第6版

Sunday, February 28, 2016

張明徽: 將進行大規模臨床研究 使用CD8+NKT細胞消滅癌細胞

清華大學醫學中心細胞治療研究所的張明徽和他的團隊,在人體眾多的細胞中,尋找並培養出對人類健康有益的免疫細胞。

養免疫細胞可不像養寵物那麼簡單,免疫細胞的精細提取非常困難,要用專業設備一個一個的識別並分揀出來。細胞在體外的生長要求更加苛刻,需要在恆溫、恆濕、恆定的二氧化碳濃度等特殊環境下才能長大。它們還特別挑食,不同的細胞要吃不同的營養普通的營養牠們看不上。而且發現和培養稀有的免疫細胞就像大海撈針。

2005年,張明徽的學生意外培養出來一個免疫細胞,這個細胞的個頭比其它細胞體積上要大七八倍,張明徽憑著多年的職業敏感判斷這個“大個頭”細胞上功能比較特殊,張明徽和他的團隊留下了這個細胞,並對它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他們驚喜地發現,他們找到的是NKT細胞中的一個亞群,它是免疫系統中的超級殺手,竟然可以殺死癌細胞。

所謂NKT細胞,是20多年前日本學者最先命名的。 NKT是英文“自然​​殺傷T細胞”的縮寫,這個細胞的主要功能是給其它免疫細胞釋放危險信號。

全世界在癌症免疫療法中的進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和日本的研究走在國際前沿。 2013年著名的《科學》雜誌把免疫細胞療法,評為當年十大科技進展之首。中國在這個領域,一直缺乏創新性的發現。

張明徽團隊發現NKT細胞新亞群的研究成果,2015年在《自然》雜誌的子刊《科學報告》上發表後,立即引起了國際矚目。

張明徽把它們取名為CD8+NKT亞群。在高倍顯微鏡的幫助下,我們看到了這個亞群和癌細胞對抗的全過程。在兩個多小時的對抗中,這群NKT亞群細胞把一群惡性程度很高的癌細胞消滅掉了。

在實驗環境下殺死癌細胞是一回事,在人體內,它們能發揮同樣的作用嗎?

從2010年開始,張明徽與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展開合作,招募志願者,進行臨床試驗。每個月張明徽都會來,和大夫一起分析療效。

楊國山,主任醫師。通常腫瘤治療,都是切除病灶,再用化療或放療等手段進行輔助治療。腫瘤的切除手術​​,楊國山經常碰到,在他看來,腫瘤手術只是局部的清掃,就是把看得見癌細胞清掃掉了,就像拔草一樣看得清楚的草手術都拔了,但不能說明這塊地就不長草了,肯定還會長的,那怎​​麼辦?就只能再撒藥,化療就像撒藥,把那些要長起來的,或者說沒有長,以後要長的消滅掉。

化療雖然可以殺死切不掉的癌細胞,但也會殺死正常的細胞,而且治療過程極為痛苦。很多病人無法忍受化療帶來的痛苦。即便是能忍受,也很難百分之百把癌細胞全部殺死,理論上只要留下一個種子,它就可能有捲土重來的這種可能性。目前傳統的手術放化療,如果對症的話能把這個問題解決得很好,但是一旦有遠處轉移復發的風險,一旦起來,那麼我們傳統的方法就束手無策了。

細胞免疫治療技術,被稱為繼手術、放療、化療之後的第四種腫瘤治療方法。張明徽認為,NKT亞群細胞每個人免疫系統裡都有,但是每個人身體裡頭的含量可能是不一樣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同一個環境下,有的人容易長腫瘤,而有的人不容易長腫瘤。癌症患者通常自身免疫細胞很少。張明徽他們開始在患者直系親屬的血液中提取培養。

正常人身體裡的NKT亞群細胞也非常少,很難被發現。他們從人體中採集到NKT亞群細胞種子,然後送到極低溫的環境中進行訓練,再等待進入培養皿的第一輪選拔。

在那裡,張明徽和他的團隊將通過特殊手段擴增它們的數量,並加以刺激訓練,這是一個給細胞配備好武器彈藥的關鍵環節。對於細胞培養高手來說,擴充兵力並不難,難的是確保它們每一個都是精兵強將。

這個團隊,現在已經掌握了培養的秘訣。他們可以在半個多月的時間裡,將NKT亞群細胞從一個擴展到上千個,而且個個都練就了一身好功夫。

這些“特種兵”進入患者體內,效果到底怎麼樣?今天他們要分析的這份影像,來自一位三期胃癌患者。這位病人2011年切除了三分之一的胃,因為太痛苦只堅持完成了兩個療程的化療。八個月後,腫瘤轉移到了肺部。

發現轉移後,病人申請成為免疫治療的志願者,資料現在已經持續了三年多的時間。根據以往的經驗,胃癌一旦出現向肺部大量轉移,患者生命只有半年左右。醫學影像資料顯示,這位患者經過三年多的治療,症狀出現了明顯緩解,讓醫生們也很興奮。

但不同的人體,差異很大。這種細胞免疫療法是否能對更多的癌症患者有效,現在,大家還十分謹慎。只有積累足夠多的病例,才能說明問題。 5年來,他們已經招募了70多位志願者,治療在一年以上的30位患者中,七成左右出現了明顯好轉。

想來當志願者的患者不少,現在,張明徽每週都會拿出一天時間做諮詢。臨床試驗,需要極為科學謹慎的態度。從目前的研究看,這種NKT亞群細胞並不是萬能的,它也有自身的弱點。人體的腦部、腺體等地方,有免疫屏障,細胞進不去。對於這些部位的腫瘤,效果就要弱一些。

因為免疫細胞技術的獨創性和先進性,2010年張明徽團隊這個項目獲得了國家“十二五”基金專項支持。

現在,臨床1期試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經初步顯現,張明徽今年開始準備向大規模臨床研究推進。


其他文章分享
  1. 10个防癌 生活习惯
  2. 劉哲豪抗癌有方
  3. 哪些食物能殺死體內癌細胞?
  4. 天天蔬果,癌症Bye-Bye
  5. 如何將癌細胞變回成正常的細胞
  6. 恢復四大功能,永遠離開癌症
  7. 早期肝癌治療找到新方法
  8. 彭曄醫師: 多活30年
  9. 醫學新發現—治療肝癌的新方法
  10. 易癌變的人體器官
  11. What's Cancer—A Different Perspective
  12. Understanding Cancer and Its Possible Treatments (Travel and Health)
  13. Cancer Risk Factors
  14. Colon Cancer and Its Prevention
  15. Using Nutrient Deprivation as a Strategy for Cancer Therapy
  16. Alternative Cancer Treatments (Wikipedia)
  17. 組織環境提供戰場决定癌細胞或健康細胞的勝負
  18. Cancer: The mysterious miracle cases inspiring doctors
  19. Root Cause of Cancer—Impaired Immune System (Travel to Health)
  20. The top 10 deadliest cancers -- and why there is no cure
  21. The cancer industry spends billions in "treating" cancer, but spends none on effective prevention strategies.  (Dr. Mercola)
  22. To treat cancer, Dr. Mercola recommends integrating a ketogenic diet with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watch this video).
  23. Huang, C.; Zhang, X.; Ramil, J. M.; Rikka, S.; Kim, L.; Lee, Y.; Gude, N. A.; Thistlethwaite, P. A.; Sussman, M. A. (2010). "Juvenile Exposure to Anthracyclines Impairs Cardiac Progenitor Cell Function and Vascularization Resulting in Greater Susceptibility to Stress-Induced Myocardial Injury in Adult Mice. Cardiotoxins are the second most toxic venom while neurotoxins are the first.". Circulation 121 (5): 675–83.
    • Cardiotoxicity may be caused by chemotherapy treatment
  24. Many Childhood Cancer Survivors Have Silent Cardiac Conditions
    • People who were getting high doses of chemotherapy and radiation who start to accumulate other risk factors need to be followed with echocardiography or maybe even cardiac 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