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8, 2024

強健骨骼,預防骨質疏鬆:飲食和運動的雙重功效

家中檢查骨質疏鬆症四看一摸方法(YouTube link)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骨骼疾病,會導致骨骼變脆和易碎。這會增加骨折的風險,尤其是在臀部、脊柱和腕部。骨量流失的早期階段通常沒有症狀。 但一旦您的骨骼因骨質疏鬆症而變得脆弱,您可能會出現以下徵兆和症狀:

  • 背痛,因脊椎骨折或塌陷引起
  • 身高逐漸減少
  • 呈彎腰姿勢
  • 骨骼比預期更容易骨折

飲食和運動是預防骨質疏鬆症的兩個重要因素。


骨質疏鬆的四看一摸自我檢查法


以下是一些可以幫助您在家中檢查骨質疏鬆症四看一摸方法:

看皺紋:研究表明,皺紋越多的人骨質疏鬆症的風險越高。 這是因為我們的皮膚和骨骼都含有膠原蛋白。 隨著年齡的增長,膠原蛋白會從表皮和骨骼中逐漸流失。 在表皮上表現為皺紋,在骨骼上表現為骨量減少和骨骼變脆。 觀察臉部的皺紋是檢查骨質疏鬆症的簡單方法。

看頭髮:對於男性來說,雄性激素水平較高會導致頭髮稀疏。 雄性激素具有保護骨骼的作用,因此頭髮稀疏的人可能骨骼更健康。 一項針對 40 歲左右的研究發現,頭髮越白的人骨量越少。 中年白髮者的骨質疏鬆症風險高達 50%。 對女性來說這現象可能更準確

看牙齒:牙齒通常會保持在正常的高度,不會改變。 然而,包覆牙齒的齒槽骨可能會發生骨質疏鬆症,導致齒槽骨向後退縮,使牙齒看起來更長。 如果您的齒槽骨退縮了 0.6 厘米,則表示您可能患有骨質疏鬆症

看身高:骨質疏鬆症患者容易變矮。 如果今年的身高比去年降低了 3 厘米,則可能是骨質疏鬆症甚至,壓迫性骨折的跡象。

摸脊柱:最後,您可以用手指從胸部往下按壓脊柱,因為它是非常淺的。 如果感到隱痛,則提示您可能有骨量減少,甚至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如果您在進行上述自我檢查時發現任何異常,請務必諮詢醫生進行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

飲食


鈣和維生素 D 是骨骼健康的重要營養素。

  • 鈣 是骨骼的主要成分。成年人每天應攝入 1,000 至 1,200 毫克的鈣。良好的鈣來源包括乳製品、深綠葉蔬菜、帶骨魚和豆製品
  • 維生素 D 幫助身體吸收鈣。大多數人每天至少需要 600 國際單位 (IU) 的維生素 D。良好的維生素 D 來源包括魚肝油、鮭魚和牛奶

除了鈣和維生素 D 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營養素對骨骼健康也很重要詳情請閱讀[4]如果您難以從飲食中攝取足夠的鈣和維生素 D,您可能需要服用補充劑。 但是,在服用任何補充劑之前,請諮詢您的醫生。

運動

運動有助於保持骨骼強壯。它可以幫助增加骨密度和防止骨骼流失。

  • 力量訓練:有助於增強肌肉和骨骼。您可以使用舉重機、阻力帶或您的體重進行力量訓練。
  • 負重運動:有助於增加骨骼密度。負重運動包括步行、慢跑、跑步、爬樓梯和跳舞
  • 平衡運動:有助於降低跌倒的風險。跌倒會導致骨折,尤其是在老年人中。平衡運動包括太極和瑜伽

總結

以下是一些預防骨質疏鬆症的具體提示:

  • 從年輕時開始定期鍛煉,並終身持續。
  • 每天攝入足夠的鈣、維生素 D和許多其他對骨骼健康也很重要的營養素[4]
  • 進行定期運動,包括力量訓練、負重運動和平衡運動
  • 保持健康的體重
  • 戒菸
  • 限制酒精攝入量。
其他注意事項

  • 根據科學研究,過量補充鈣質可能增加腎結石和心臟病的風險。[5]
  • 您每天所需的維生素 D 量取決於您的年齡。以下列出了平均每日建議攝取量:
按年齡組劃分的維生素 D 每日建議攝取量(參考自 NIH)[6]

如果您有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因素,請諮詢您的醫生。他們可以幫助您制定預防骨折的計劃。


參考資料

  1. 美國國家骨質疏鬆症基金會
  2.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3. Bone metabolism-improving agent containing zeaxanthin or astaxanthin as active ingredient
  4. Beyond Calcium: The Essential Nutrients for Strong Bones
  5. 鈣補太多會腎結石與心臟病? 不想提早骨鬆、骨折 蛋白質與維生素D該怎麼吃?
  6. Vitamin D—Fact Sheet for Consumers
  7. How Much Vitamin D Is Too Much? The Surprising Truth
    • 維生素 D 中毒的主要症狀是高血鈣症(hypercalcemia),或血液中鈣含量升高。高鈣含量會引起各種症狀。鈣會與其他組織(包括腎臟)結合並對其造成損害。
    • 對於多少維生素 D 對健康最適合存在一些分歧。但最好應該避免高於 50–60 微克(1600–2400 IU)。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